首页 > 早教 > 教育资讯 > 家庭教育最常见的误区:从小惯,长大管

家庭教育最常见的误区:从小惯,长大管

来源:亲亲育婴馆    阅读: 3.1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前段时间回老家,碰到多年不见的朋友,只见她满脸都写着一个大大的“愁”字,做什么事情也提不起精神。

问其原因,才知道是被正处于青春期的女儿闹的。

女儿上了初中就一直无心学习,成天只知道玩手机、看小说,那天朋友没收了她的手机,结果女儿离家出走,一晚上没回来,把一家人都急坏了。

最终朋友还是不得不妥协,把手机还给了孩子。

其实朋友家女儿小时候是非常乖的,只是她那时候工作太忙,顾不上管女儿,是爷爷奶奶把孩子带大的。

老人带孩子难免宠溺,女儿渐渐养成了任性、骄纵、怕吃苦的性格。

随着孩子的成长,暴露的问题越来越多,朋友也意识到这样不行,辞去了工作,专门回来照顾孩子。

可是现在女儿已经到了青春期,正是冲动又脆弱的时候,管起来太难了。

朋友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陷入了一个误区:从小惯,长大管。

在孩子小时候最需要陪伴和管教的时候缺席,或是放任,等孩子大了,习惯品性逐步定型,再想干预,即便不是为时已晚,也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从小惯,长大管的教育方式,值得家长警惕。

家庭教育最常见的误区:从小惯,长大管

1管孩子,需趁早

很多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无原则溺爱、纵容他的各种行为,或是把工作排在第一位,根本不花时间陪伴孩子,更别提管教。

孩子对长辈大呼小叫、拳打脚踢,“孩子还小,长大就好了”;

孩子缺乏规则意识,随意争抢别人的玩具,“孩子还小,长大就好了”;

孩子在公众场所大声喧哗,不懂得约束自己的言行,“孩子还小,长大就好了”······

这样的想法,对孩子极不负责。

“长大就好了”,其实是一种特别短视的观念,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何其艰难,越大越难纠正。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孩子小的时候最依赖父母,也最容易接受父母的影响,“管孩子”在这个时期最有效。

而且孩子小时候,正是品性养成的关键期,比较容易被塑造。

一旦孩子长大后,品性定性,思维行为固化,习以为常,做家长的想要重新塑造,谈何容易?

因此,教育孩子要趁早,行为界限要明确。该教给孩子的行为规范、文明礼貌一定要帮助孩子践行,做有原则的父母,不纵容孩子。

孩子小的时候,还应该早早培养起他勤奋、独立、自理的能力,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养成良好的自我管理习惯。

2长大了,要舍得放手

英国的心理学博士西尔维娅·克莱尔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父母真正的爱,是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的退出,照顾和分离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须完成的任务。

然而现实中的许多父母,在孩子年幼时不和她亲近,交给老人或者手机电脑,丧失了早期的亲密接触机会,长大了出于补偿心理或者控制欲,又不肯得体地退出,完成分离。

我了解过一些“啃老”的年轻人,他们的成长总是惊人的相似,那就是父母很少有分离意识,一直包办,不肯让孩子独立。

随着孩子的成长,作为父母应该留给他越来越大的成长空间,给他更多的自主权。

不包办:孩子自己的事情,让他自己做;

多舍得:孩子吃点苦没什么不好的;

少干涉:给孩子探索的权力,鼓励孩子从周围的世界中学习。

否则,孩子年龄越来越大,但获得的自由反而越来越少,这种反人性、反成长的做法,自然会激起他的反叛。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一定不能在他小时候偷懒或缺席,应及早地建立起亲密关系,并且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等到他长大了,独立、自理、品性端正,也就可以放心地松开手,任他自由地探索这个世界,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

孩子小时候的习惯越好,此时父母放手就越安心。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