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宝宝护理 > 宝宝呵护 > 宝宝过敏了,要不要马上去检查过敏源?

宝宝过敏了,要不要马上去检查过敏源?

来源:亲亲育婴馆    阅读: 7.17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大白妈妈说:闺蜜和我吐槽,她有个邻居,常常来请教她育儿的问题,可是请教后又不听。好比昨天邻居特别紧张的和闺蜜说:“我给嘟嘟(宝宝三个月)加了鸡蛋,孩子身上长东西是不是过敏啦?我要去查过敏源吗?” 闺蜜内心很想给个白眼,因为前天刚教她怎么追奶,这个邻居妈妈不但不喝水、 不执行,还加

气归气,作为朋友还是要耐心和她一遍一遍解释。三个月的宝贝不能添加鸡蛋,再来像这个情况,不用动不动去查过敏源,比较明显可以推断是因为添加了鸡蛋。

去不去查过敏源之前,我认为家长需要知道的是:过敏是怎么一回事?宝宝皮肤过敏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可以如何预防和避免?再综合考虑去不去医院,检查过敏源不是一劳永逸的,依然需要知道更多关于过敏的知识。

宝宝过敏了,要不要马上去检查过敏源?

这个名叫“知识”的朋友,来啦~

什么是过敏了解过敏,我们先明白几个概念:

过敏:是免疫系统对环境中本来无害的物质所产生的一种不恰当和过度的免疫反应。

过敏体质不是一种病,它是一种易患过敏性疾病的体质或全身状态,称为特应性,或全身致敏状态。

过敏原:是指可以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

过敏反应:指机体免疫系统对外部抗原的过度免疫反应。即免疫系统与来自机体之外,环境之中(如大气吸入物、食物或其它能触及的)各类抗原物质(过敏原)发生的过度免疫反应。这种反应同时伤害了自身机体组织,引发各种疾病症状,属自身免疫反应。

婴幼儿常见过敏性疾病

帮助你给宝宝辨别不同的症状:

宝宝过敏了,要不要马上去检查过敏源? 第2张

婴幼儿容易发生过敏反应的身体部位包括眼部、鼻腔、肺部、皮肤和胃肠道。炎症是引起过敏症状的根本原因,但具体的症状表现因发病部位的不同而异。

最常见的是皮肤症状:特应性皮炎(又称湿疹,俗称“奶癣”)、瘙痒、皮疹、水肿、干燥等。

其次是胃肠道症状:腹泻、呕吐、拒食、胃食道反流、便秘(伴或不伴肛周皮疹)、腹痛、腹胀、直肠出血(便血)、生长发育迟缓、缺铁性贫血,低蛋白血症,肠病或严重结肠炎等。很多宝宝夜间哭闹严重,发生肠绞痛也是过敏症状的一种。

呼吸道症状:鼻痒、鼻塞、流涕、鼻炎、中耳炎、慢性咳嗽、喘息、哮喘等;严重者可出现:急性喉水肿或气道阻塞。

口腔过敏综合征:咽、唇、舌水肿、瘙痒等。

过敏性结膜炎:眼痒、流泪、灼热感、畏光及分泌物增加和球结膜充血(红眼)等。

一般来说过敏症并不危及生命,但急性过敏综合征(过敏性休克)则是一种全身性的、危及生命的过敏反应,最常见的原因包括毒素注入(例如马蜂叮刺)和食物过敏。

ps: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特定的年龄阶段依次出现特应性皮炎、食物过敏(胃肠道表现)、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等不同类型的过敏性疾病,这一过程被称为“过敏历程” 。

宝宝过敏了,要不要马上去检查过敏源? 第3张

*图片源于网络

一般情况下,食物过敏是过敏性疾病随时间发展进程中最早可能出现的临床症状。过敏进程一经启动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因此过敏性疾病预防,应从婴儿早期开始。

宝宝为什么会过敏呢

机体内在因素(遗传因素、免疫系统不成熟、肠道屏障不成熟)和环境因素(孕期环境、分娩方式、婴儿期环境因素)都容易引发宝宝过敏。

1、遗传因素

过敏性疾病存在着显著的遗传倾向。其实即使父母双方都无过敏史,孩子仍然有15%的几率会发生过敏。

2、宝宝的肠道屏障发育不完善

新生儿出生后肠道屏障发育不完善,表现在肠道上皮细胞之间存在着缝隙,肠道的微生态不稳定,分泌的胃酸和胰蛋白酶少,因此在出生后过早地接触到大分子蛋白质和其他过敏原,从而增加了过敏的风险。

3、宝宝的免疫系统不成熟

特别是在婴儿肠道发育不完善的情况下,新生儿出生后免疫发育不平衡。

4、环境因素

孕期环境因素、分娩方式、婴儿期环境因素、食入性过敏原(中国人群中,主要的致敏食物有鸡蛋、牛奶、鱼虾、坚果、大豆和小麦)、吸入性过敏原(分为室内和室外,室内致敏原中,以尘螨最为常见)。

此外使用抗生素,解热镇痛药会影响婴儿健康肠道菌群的早期建立,日后发生过敏性疾病的几率大大增加。

宝宝过敏了,要不要马上去检查过敏源? 第4张

婴幼儿过敏性疾病的预防

孕产期避免不良环境暴露。避免二手烟、三手烟;避免接触消毒剂,杀虫驱蚊剂、空气清新剂;避免使用抗生素,解热镇痛药、保胎药,如必须使用,谨遵医嘱;避免孕期心理压力大;避免家中饲养猫和狗;鼓励进行自然分娩。

纯母乳喂养纯母乳喂养至6个月,是预防婴儿过敏的最好方法。母乳是低敏的,来源于母乳的蛋白质为同种蛋白质,婴儿免疫系统不易被致敏。

婴儿期回避可预见的过敏风险因素。尽量避免宝宝接触毛绒玩具、杀虫驱蚊剂、二手烟、三手烟;雾霾天尽量避免出门;保持室内环境的温度和湿度;被褥经常晾晒、去除尘螨,避免霉菌生长;避免过度使用清洁剂(免洗手部清洁、湿纸巾等);慎用抗生素、解热镇痛药,如必须用药,请遵医嘱。

宝宝呵护
生活护理
急救措施
体检免疫
母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