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3-6岁 > 学龄前健康 > 抗生素到底是救人还是害人?父母都应该了解的真相

抗生素到底是救人还是害人?父母都应该了解的真相

来源:亲亲育婴馆    阅读: 2.43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今天我们聊的这个话题是孩子们使用抗生素的问题。抗生素其实我觉得在我们临床上是用得非常广泛的一个药物,不过提着这个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于临床,那么滥用的现象,就用得不合理应用的现象也是屡屡出现的,这样的话就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危害。

另一个方面的话就是我们有很多的爸爸妈妈们知道了抗生素滥用的问题了,就会产生很多的顾虑,这些顾虑的话就造成了另一个极端,就是我们孩子们很多应该使用抗生素的时候,由于家长们的拒绝,耽误了孩子用药,贻误了疾病治疗的时机,同样也是造成了不良的结局。

所以,今天呢我就给爸爸妈妈说解除这方面的疑惑,那么就是抗生素到底是个什么东西,那抗生素到底该不该用?我们在常见的一些临床上,父母们爸爸妈妈在给孩子用抗生素的时候,有一些什么样的误区?

抗生素到底是救人还是害人?

抗生素作为我们其实在20世纪就是我们上个世纪的话,一九几几年那个世纪,上个世纪作为人类非常伟大的发明之一,应用于救死扶伤,应用于临床,这个是人类非常伟大的,具有跨时代意义的这么一个药物,那么由于抗生素的使用的话,很多原来我们都是无药可治的那样的一些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可以说人类的这个寿命的延长,很多疾病的控制,抗生素是起到了非常有决定意义的这么一个作用的这么一个药物。

那么抗生素的定义是什么呢?其实就是由细菌或者真菌还有其它的微生物,它是由这些微生物本身所产生的,它就是这么一个衍生物,它产生出来这个东西的话具有抑制或者杀灭其它微生物的这么一个作用,这个就是它的本质。

所以抗生素被我们称为双刃剑,一方面感染性疾病是必须的,对于感染性疾病是必须的治疗手段,另一方面呢,又要警惕抗生素的使用对孩子的身体带来的危害带来的副作用。

抗生素到底是救人还是害人?父母都应该了解的真相

抗生素的使用,常见的误区有哪些

第一个误区:把抗生素当作常备药,预防性用药。

就是在家里边常备抗生素,一旦孩子有发烧咳嗽腹泻拉肚子这些情况,就自行给孩子服用,所以就这样家长常常错误的这样想,吃上吧,把抗菌素吃上,这样可以避免病情的进一步加重,那么这是第一个误区。

第二个误区:错误的认为抗生素的级别越高越好,越贵越好,不按照医嘱选择合适的药物使用抗生素治疗。

这个时候那如果家长们还会有这样的表现,只要用上一两天不见效,也不管自己使用的剂量够不够,也不考虑一下药物在体内是否达到了有效的浓度和用药途径是否对,使用的时间是否够,就频繁地更换药物。

因为抗生素的使用,我们要严格地进行分级,并不是级别越高越好,一定要根据孩子本身的免疫情况,本身疾病的情况使用合适的使用最合适的最经济的抗生素,那么其实孩子在使用药物的过程中,药物剂量时间那么在他体内达到的这个血药浓度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很少有药物比如抗菌药物我们在使用的时候,用上一两天就能够达到很有效的这样一个血药浓度,这个不是特别容易达到的。所以不要操之过急,不是说孩子吃上药物一两天不见效治疗,就要怀疑这个药物用得是不是不对症,频繁地更换药物这个是不行的。

第三个误区:使用抗生素的时候不注意使用途径。

由于小孩子我们现在是不太建议肌肉注射抗生素使用的,一般采用口服或者静脉用药,那么口服也好静脉也好,他用药的指征和剂量都是有明显区别的,一旦家长不注意错误的使用同样会造成不良的后果,还有一些家长把口服的药用于局部用药,就是说皮肤局部用药,这个也是不合适的,这样的话都会有可能贻误孩子的病情达不到治疗的效果,甚至的话还会造成更多的,更不好的后果。

第四个误区:拒绝使用抗生素。

使得孩子的感染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控制,还有的家长只要治疗一旦见效,马上就停止用药,没有遵守医嘱,造成致病菌造成引起孩子感染的那些病原体死灰复燃,病情造成了迁延不愈,治疗起来如果病情迁延不愈治疗起来就会更加困难。

孩子用了这些不该用的抗生素,会造成哪些危害?

第一个,就是抗生素在儿童在小孩子常见的副作用,过敏,也是最常见的反应。

任何抗生素不管是口服也好还有静脉用药也好,甚至是皮肤局部用药也好,都有可能引起程度不同的过敏反应,这些过敏反应较为常见的就是皮疹,像类似湿疹一样的一颗一颗小的皮疹,还有荨麻疹就是风团,大的凸起的突出皮肤的一片一片一团一团的这种风团,俗称风团就是荨麻疹,这两种情况在临床上是比较常见的。

还有一些少见的过敏反应,就是血管神经性水肿,那这些药物的话可能这种水肿有可能引起孩子的喉头水肿,比如像喘憋哮喘还有单纯的药物引起的发热我们叫药物热,也有可能这也是一种过敏反应,最严重的可以引起过敏性休克甚至危及孩子的生命,那么这个我们可能都听说过最严重的青霉素过敏,这样的话有可能会,很严重的一个速发的一个过敏性休克,抢救不及时的话就会危及生命,这个是最容易引起过敏性休克的一个药物。

还有有的药物的话,药物的过敏反应它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一般首次用药,也就是我们在吃药用药一般分三到五天这样一个过程,那么在第一次用药前一两天吃药或者输液没有过敏反应,那么在第二天第三天出现了药物疹也好发热也好,这些都有可能出现,还有一个就是第一次用这个药,上一次生病用这个药没事,这一次我们用同样的药物相同的剂量相同的途径,同类的药物也有可能发生过敏反应,这个是药物过敏比较常见的一个现象。

第二个副作用就是它的毒性反应,主要影响孩子的肝肾功能。

毒性反应的话它也有明显的个体差异,那么很多孩子特别是一些有基础问题的孩子,像我们一些早产,低体重,本身他营养状况不好的孩子,那么他的肝功能肾功能发育基础就不是特别好,所以它的代谢起来它的排泄起来,这些药物的话都比较困难,所以这些毒性反应一旦产生,在这样的孩子他会特别明显,所以毒性反应就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所以易感人群易感个体的话容易产生这些药物的毒性作用。

第三个反应就是局部的刺激反应,主要表现就是孩子输液的时候或者用肌肉注射的地方这样的局部出现疼痛或者静脉炎。

这个是用抗菌素也比较容易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它的静脉输液局部或肌肉注射局部产生这样一个局部的刺激引起的疼痛或者静脉炎。

刚才讲的是抗生素使用常见的一些不良反应,一些副作用。那么其实还有很多特别极端的现象,都会发生在我们小孩子身上,原因就是我们小孩子身体的各个器官发育的不成熟,那么很有可能一个不合理的使用,给重要的组织器官和系统造成严重的甚至是不可逆的伤害。

举几个例子,有一些抗生素毒副作用会造成孩子肝功能的严重损伤,肝功能受损,肝脏免疫系统出现一个异常的增高,还有一些比如像喹诺酮类的药物里边常见的像氧氟沙星这样的话,会对孩子的骨骼特别是软骨会有潜在的伤害,所以一定要避免使用。

氯霉素这个也是一个听着挺耳熟的抗菌素,氯霉素骨髓抑制,这个是它比较严重的一个副作用,引起孩子的血液病,就像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再有就是小孩子经常不适当地氯霉素的话可以造成灰婴综合征。还有一些药物的话比较麻烦的就是有严重的耳毒性和肾毒性,耳毒性的话就是造成孩子的听力损伤,肾毒性的话就是造成孩子的肾损伤,出现血尿,肾脏的功能异常这样的一些情况。

我们在讲到抗生素这个耳毒性的话我们经常会习惯的想到这样一个例子,我们很多年前大概十年前的一个春节晚会上我们出现了一个很震撼的节目叫做《千手观音》,其实在这21个演千手观音的演员里边,大家都知道他们这21名都是聋哑,就是我们的聋哑演员,在21个表演者里边有18个演员是因为小的时候就是在儿童期婴幼儿期注射抗生素,不合理地使用抗生素导致耳聋的,那么常见耳毒性的药物大家一定要小心,就是像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都是具有耳毒性的药物。

这几种抗生素不建议给孩子使用

讲到了抗生素给孩子带来的这些危害,那么大家要记住有几种抗生素是不建议给孩子使用的。

第一种就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这些都会有轻重不等的耳毒性或者肾毒性,尤其是耳毒性可以引起永久性的耳聋,这里边的代表性药物就是有青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和卡那霉素。

第二种是四环素类的抗生素。

它这样的话就是使用四环素的话我们会产生这样一个现象就是俗称四环素牙,因为它可以和孩子新生的牙齿中的钙结合形成那种黄色的结合物沉着,就形成了黄色在牙釉质上形成黄色的斑点造成四环素牙,那么这一类的药物的话还可能与孩子骨骼中的钙结合,抑制婴儿的骨骼的生长,所以在那么在六岁以下的孩子中,四环素我们现在是禁用的。

第三种,氯霉素。

在早产儿和新生儿中忌用,在小孩子在儿童期也是慎重使用的,因为这个药的话会引起早产儿和新生儿的循环系统衰竭,就出现一种叫做灰婴综合征的表现,这个药还能抑制骨髓造血,导致孩子发生不可逆的再生障碍性贫血。还有就是磺胺类的药物,在早产儿和新生儿中也应该慎重使用的,容易引起黄疸、T细胞减少。喹诺酮类的药物就是叫什么氧氟沙星各种叫做沙星的药物12岁以下的孩子应该禁用的,18岁以下都慎重使用,因为它会对人体的骨骼的骨垢的软骨造成影响。

还有一类药物的就是第一代的头孢菌素。

所谓的我们的先锋五号这样的药,我们在儿童也不能大剂量地使用,因为这类药的话它的肾脏毒性都比较大,容易引起孩子血尿肾脏功能的损伤。

如何地合理地使用抗生素?

我现在想在最后给爸爸妈妈们给你们一个非常贴心的一个提示,那么用还是不用怎么用?五个字,听医生的,遵医嘱,也就是听医生的。

在抗生素的使用上毕竟是药物一定要严格地遵照医嘱,因为孩子不是缩小版的成人,他们的身体机能非常地不完善,这种不完善不仅表现在对药物的代谢排泄上,还表现在对病原微生物,也就是导致我们生病的这些病原微生物的抵抗能力上。

因此,对于抗生素的使用建议,那李大夫给你们的建议是不自用不惧用不乱用,同时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在我们儿科医生和家长的共同呵护下健康成长。

学龄前健康
学龄前营养
学龄前教育
学龄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