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3-6岁 > 学龄前教育 > 与其抱怨孩子有问题,不如教他如何做事

与其抱怨孩子有问题,不如教他如何做事

来源:亲亲育婴馆    阅读: 2.55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我的孩子专注力太差。”“我家娃做事太磨蹭。”“别提我家这个,学啥都是三分钟热度,愁死人了。”“孩子老爱撒谎,真是要命。”……与其抱怨孩子有问题,不如教他如何做事。

当孩子出现这些表现时,很多父母都会担忧,陷在因问题而苦恼、费尽心思找问题根源的旋涡里。

此时,如果父母的观念转个弯——“孩子身上这些令人担忧的表现并不可怕,它只是说明孩子还未掌握某类技能!”相信很多父母都会松口气。接下来,可能会更加集中精力思考如何一步步引导、支持、帮助孩子,让孩子学会技能、解决问题。孩子也能够摆脱标签,正面积极地从父母那里获得支持,最大限度地掌握自己的成长主动权。

不过,这样的转变必然需要学习。下面我们用一位2岁宝宝爱打人的实战演练过程,一起开启面对宝宝问题的新思路。

典型场景:一言不合就打人!

眼看要上幼儿园了,2岁半的陶陶总管不住自己的脾气,一言不合就打人,怎么办?

观念转个弯:如何从“不要”到“要”?

与其抱怨孩子有问题,不如教他如何做事

先梳理

一般在什么情况下,陶陶爱打人?这个问题可以帮助聚焦问题发生的点。经过仔细回忆,发现陶陶容易出现打人的是以下3种情况:

与其抱怨孩子有问题,不如教他如何做事 第2张

如何将问题转化成需要学习的技能,是非常关键的一步。问题转化成为技能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意味着把“不要”变成“要”。技能的关注点是“要做什么事”,而不是“停止去做什么事”。这会引导父母跳出问题看行为,朝着正确的行为前进,逐渐摆脱问题的束缚。

陶陶出现打人的表现,究竟是哪些技能需要提升呢?初步商定下来有3个需要掌握的技能:

与其抱怨孩子有问题,不如教他如何做事 第3张

学习新技能,先要观察孩子的具体情况,然后给孩子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案。积极引导:解决问题,只需学会3个新技能

技能1:学会听指令

观察:哪些情况会不听指令

陶陶并不是完全不会听指令,只是会选择性地屏蔽指令。特别是当他自己有强烈的愿望不做某事时,就直接对抗。这与2~3岁孩子处于自我意识的萌芽期有关。此时,孩子处于以自我为中心进行探索的独立阶段,会根据自我意愿选择性地屏蔽指令。如果这个阶段过度干预孩子的自我探索,将对孩子的成就感发展起消极作用。

对策:如何让他听必要的指令

指令的本意是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每个人的感受,是提醒双方遵守彼此都舒服的规则边界。作为家长,除了涉及安全底线的事,应当建议、提醒,不应强制干涉,避免过度干预。本着这个原则,可以跟孩子一起讨论,区分哪些指令是有必要的。

有必要的指令也需要变得有趣,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愿意倾听。一些绘本和游戏可以来帮忙。

比如,可以用“耳朵耳朵竖起来”这句话代替“你给我停下来!”“住手!”“你在干吗呢?!”等夹杂着愤怒情绪的指令。

父母可以用夸张的表演告诉孩子,“耳朵耳朵竖起来,像这样手指放在耳朵上立起来,眼睛瞪大,就是小精灵要施魔法了。被施魔法的人要等待魔法小精灵提要求哦。”孩子往往很兴奋,喜欢用这句有魔法的指令。这样既能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陷入情绪对战,又能有效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起到提醒他倾听的作用。

为了强化孩子听指令的意识,还需要刻意在生活中反复提及。比如,当孩子玩水时间过长,可以说:“小精灵来啦,耳朵耳朵竖起来,妈妈希望你再玩一分钟就把水倒掉。”比如,孩子闹着不肯起床,可以说:“小精灵来啦,耳朵耳朵竖起来,看看陶陶能不能猜中音箱里放的是哪首歌?”再如,孩子闹脾气乱扔东西,可以说:“小精灵来啦,耳朵耳朵竖起来,谁能帮帮我把这些东西送回家?”……

通常来说,给孩子一个执行指令的缓冲期,再用有趣的动作、形象的语言吸引他执行,让他觉得听对方的指令是一种愉快的体验,这样很快就引导孩子学会了倾听。

技能2:掌握发泄怒气的方法

观察:打人是想展示力量

在我们直接禁止陶陶想做的事情时,他打人的情况最多也最凶。他是想通过猛烈的打人行为来对抗,来展示他的力量和怒气。

对策:找到发泄怒气的新途径

陶陶平时也喜欢玩玩具枪,并且他拿上玩具枪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有超能力,可以拿玩具枪去控制对方。两者联系起来看,其实是有共同之处的。孩子打人是在对抗别人对他的约束,本质上也是想控制对方。因此,可以把借助玩具枪发泄怒气作为他需要学习的发泄怒气新方法。

怒气形象化,让他认识到自己的怒气。在他打人时,借助绘本“喷火龙”的形象说:“啊,陶陶肚子里的喷火龙又出来了!”

用游戏的方式发泄怒气。可以用手比画成一把枪,对准他的肚子说:“我要把喷火龙赶回肚子里!”此时,陶陶的努力会显现出来。他会迅速把手变成枪或直接举着枪,喊着:“我有枪,我很厉害!”然后一本正经地等待对方求饶。对方一求饶,他就特得意,怒气也会随着游戏消散了。

就这样,陶陶掌握了新的发泄方式,打人的行为很快就少了。

技能3:学会理解对方的感受

观察:理解对方的感受有难度

理解对方的感受,是同理心的核心部分。孩子与生俱来就有最初级的同理心,即情绪感染。比如,婴儿看到别的孩子哭,自己也会哇哇大哭;2岁的孩子如果看到同伴受伤了,会跑过去关切地摸摸……这种情绪感染是无意识的,是类似“笑”和“打哈欠”一样,可以不经过思考瞬间触发的。

不过,对于2~3岁的孩子来说,因为正处在比较自我的阶段,要求他理解对方的感受,要求有点过高。特别是在复杂的情境中,首先需要在心里重现他人的状况,才有可能更好地理解他人。

对策:抓住时机,培养宝宝的同理心

既然对于孩子来说,理解对方的感受难度比较大,那么,需要对孩子有合理预期,不要求他迅速掌握,而是将之作为一项长期目标持续培养。

先了解自己的行为对别人的影响。这时需要父母不厌其烦地告诉孩子:“如果你打了别的小朋友,他会很疼,如果受伤了还要看医生,会很难受……”陶陶回应:“知道了。”表明他听懂了这个的意思。

看动画片和绘本,多跟孩子讨论人物感受。陶陶最爱《粉红猪小妹》。第一集《跳泥坑》中有一个情节是,佩奇迫不及待地跳到大泥坑中,令乔治被溅了一身泥巴,乔治立马号啕大哭。乔治为什么哭?经过多次讨论,陶陶理解了:是因为佩奇只想到自己,没有考虑到跳泥坑的意外情况会让乔治难过。佩奇下次跳泥坑前应当想想乔治的感受。那么,和其他小朋友玩时是不是也应该考虑对方的感受?如果遇到争执而打人,其他小朋友是不是既会受伤,还会难过?讨论多了,孩子慢慢也就懂了。

编后:一念之转,育儿焦虑迎刃而解

陶陶打人,只是一个小案例,却也折射出很多育儿路上的酸甜苦辣。陶陶妈说,转变育儿方法之后,陶陶真的有变化,虽然也不敢打包票,从此以后孩子就真的能够每次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过,在整个演练过程后,孩子再遇到争抢玩具或其他冲突时,会控制打人的冲动,确实学习了为人着想,知道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更为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变,让她把自己从育儿焦虑中释放出来,不断带领孩子获得新技能,走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能力的良性循环之路!

所有的孩子都需要经历麻烦、困难、困扰,才有可能成长。面对孩子成长时表现出的各类问题,父母不妨换个思路,也许就柳暗花明了。

学龄前健康
学龄前营养
学龄前教育
学龄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