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3-6岁 > 学龄前教育 > 对孩子密不透风的爱,其实是一种伤害!

对孩子密不透风的爱,其实是一种伤害!

来源:亲亲育婴馆    阅读: 2.93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这是一个焦虑泛滥的时代,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着焦虑,家长们对孩子往往太过宠爱,也会让孩子们感到焦虑。

一转眼,我家小小伙儿已近四岁,智力语言体能都有很大发展,到了考虑兴趣启蒙的时候了。于是,上周末,我带他先去上了一堂体验课。

这是家挺有历史和规模的围棋学校(不是简单的培训班),之前在小区附近搞活动时接触过。

当天咨询的家长还挺多。于是,体验课上,一下子来了好几个家庭,大大小小好几个孩子。不大的校区顿时热闹起来。

我观察了一下,这几个孩子应该都比我家的大一点,大约五到六岁左右,正是活泼好动、吸收力强的阶段。

我家的三岁半,应该是最小的。不过他语言发育早、记忆力强、学东西快,所以抱着试试看的心情,也来接触一下。

未必非得上,万一老师说太小不合适,我也有心理准备。因此,我的心态比较轻松。

在课前候场时间,和前台接待姑娘以及指导老师都分别聊了聊,主要想了解围棋对于智力开发、逻辑思维、自律专注等方面的好处,特别在学前启蒙阶段。

我始终认为,无论孩子发展什么兴趣爱好,家长对这个领域有个基本的认知和判断是十分必要的。

一是和孩子保持同频有共同语言,二是端正心态管理好期望值。过高期待、偏颇认知或浑浑噩噩地混课时,都是不可取的。

可是,在大家候场的过程中,这种轻松的聊天被反复打断。一位一看心态就很急迫的家长,恨不得带着数百个问题,要把现场仅有的一位前台和两位老师彻底包围。

当天,由于别的老师都带队出去参加比赛了,因此,留守的工作人员很少。

要知道,在场至少有6、7个家长和6个孩子,几位老师需要照顾这么多人,着实不易。

因此,其他家长都比较默契地轮流聊天,可以看出,大家都是带着问题来的,但谁也没打算从头至尾霸占着仅有的资源不放。

只除了那个急迫的家长。

对孩子密不透风的爱,其实是一种伤害!

没多久,指导老师招呼上体验课的孩子们进教室了。

既然是试听课,而且是群体的,在讲解过程中,老师自然要观察到每个孩子,并让每个孩子都有发言的机会。

当天,我家孩子是最小的,而且之前完全没有接触过类似的课堂,其他稍微大一点或是已经有了一些围棋基础的孩子,都在抢着发言。

我先观察自己的孩子,他一直很专注地听,并不急于回答——我估计是在消化吸收,理解之后自然有答案。因此,我并不着急,也不催促,更不想打扰他的专注。

而那个急迫家长的孩子,其实也很专心,却屡屡被打断。

在老师轮流提问时,他那位着急的妈妈大概是怕自己的孩子表现少,给老师留不下深刻的印象,于是,几次三番从旁提词,“你说啊~你快说啊~~”,就差把孩子直接推到黑板面前了。

那个孩子好几次都用眼神表示了对被催促的不满。的确,这种没玩没了的嗡嗡声,不仅让孩子无所适从,连老师都被干扰了,毕竟教室的空间不大。

我终于忍不住了,小声提醒:“让孩子自己说,可以吗?!”她这才偃旗息鼓。

在这个过程中,其他家长都是安安静静地不打扰课堂秩序,最多就是在自己孩子回答前有些犹豫地回头看时,用眼神和微笑表示一下鼓励,给孩子点信心。

课毕,我家宝宝已经和别的小哥哥玩到一块儿去了,我在茶歇区休息,听见不远处,那位着急的妈妈正在跟前台反复交代:“要是有小一点的孩子报名,最好把我们放在一个班,比如,那个3岁多的(指的应该就是我家宝宝了)。”

我不动声色地品着咖啡,内心已经毫不犹豫地否定了一万遍:倒贴钱都不撮一堆儿!

短短一堂课的功夫,就连我这个成年人都感觉到有些喘不过气儿,她的孩子天天被密不透风地包围着,真不知道感受到的是“爱”,还是压抑?

听不到孩子内心的声音,眼里只有自己,这不是爱。

平心而论,我能感受到这位妈妈内心的焦虑、不安、好强。也许太想让自己的孩子在一个新的环境表现好,只是有些用力多度,因此表现出来的信号是,“我不相信你自己有能力胜任”。

孩子感受到的,自然是家长内心的台词,而不是满满的信任和鼓励。

忽然想到一句话,是某中学校长在家长会上,给一群正面临叛逆期孩子、处于焦头烂额中的家长说的:“不要整天像个直升机一样在孩子头顶盘旋。”

我很受启发,这一点不光是对于青春叛逆期的大孩子,对学前启蒙期的幼儿同样适用。

这个阶段,他们基本已经过了吃喝拉撒睡都有大人寸步不离的时期,需要更多的自我空间了。

不过,毕竟幼儿还没有成长到能够独立的阶段,家长该怎么把握呢?

我觉得,关键是提高自己的育儿水平,从理论到实践。我自己的体会是:

第一,要有些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知识,至少要知道,什么阶段孩子会有哪些认知智力等大的变化;

第二,对于学前启蒙阶段,要有一个统筹的思路和阶段性的规划,类似于项目管理;

第三,要对自己的孩子有个基本的了解和判断,避免病急乱投医;

第四,可以让孩子多体验,观察孩子的兴趣和天赋,听取老师的反馈,大一点再定一到两个主要方向,毕竟上小学之后,留给孩子们的课外时间没那么多。

学龄前健康
学龄前营养
学龄前教育
学龄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