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3-6岁 > 学龄前教育 > 爸爸和女儿沟通的方法与技巧 爸爸应该怎样和女儿相处

爸爸和女儿沟通的方法与技巧 爸爸应该怎样和女儿相处

来源:亲亲育婴馆    阅读: 1.11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一般来说爸爸们的心思不如妈妈们细腻,因此在性格上也会更加的大大咧咧,下面一起来学习一下爸爸和女儿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父亲要多关心女儿,并且与她沟通

其实跟男孩子比起来,女孩子更有与父亲倾诉沟通的欲望。这种沟通和母亲的不一样,女儿与母亲的沟通也许是倾诉,但是和父亲的沟通,是想得到父亲的建议与答案。

作为父亲的你,尝试和孩子来一场约会吧,问问以下几个问题:

这段时间,你有遇到困难吗?

女儿向爸爸说出自己最近遇到的困难,爸爸则可以提供答案和建议;爸爸和女儿分享工作上的小烦恼,同时可以让女儿感到自己是被父亲在意的,这时候女儿会积极地给你提供看起来幼稚却很真诚的建议。

你觉得爸爸有哪些地方做不好呢?

真心的说出来

父女间的坦诚,可以建立一个平等沟通且相互认识的机会,促进父女关系发展。

试探女儿心里,爸爸与妈妈的关系

试探在女儿心里,爸爸和妈妈的关系是怎样的?。爸爸妈妈之间有没有彼此尊重呢?。并根据孩子的回答进行调整,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爸爸和女儿沟通的方法与技巧 爸爸应该怎样和女儿相处

找时间跟女儿做游戏

如果爸爸认为,男孩子才需要去户外活动,而女儿就应该呆在家里,看书画画当淑女。

其实女孩儿也是需要爸爸陪伴

解学研究,经常和父亲在一起的女生会更多的独立和果敢,遇事也会冷静,在工作上的表现也优于其他女孩儿。这是大概是因为父亲在陪伴女儿的过程中,女儿与父亲相互配合,孩子思考和动手的能力得到培养。

其实,作为父亲的你

你可以带她去远游,和她一起体验大自然的奇妙

如果不想出去,也能在家讲故事

甚至讲完故事后,和妈妈一起扮演角色

回顾故事里的部分

比如主人公身上值得学习的故事

父亲不要小看这种互动,女儿通过这些互动能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这种小互动会使她的成长慢慢地向有爱温暖的方面靠近。

爸爸和女儿沟通的方法与技巧 爸爸应该怎样和女儿相处 第2张

别吝啬你对女儿的夸赞

对女孩而言,父亲就是他们未来择偶的参照,是女儿这一生对异性认知的第一站。而他的评价,亦会对女孩的自我评价造成极大的影响。

一般来说,妈妈给予女儿的是一种无条件的爱。

爸爸则不同,通常只在女儿取得好成绩时才把爱作为一种奖励给她。然而女孩的心灵是细腻敏锐的,爸爸如果不善于表达,会被女儿看作是爸爸不爱自己,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女孩会变得自卑、悲观。

反之,如果女孩有一位关注她们、善于表达自己情感的父亲,那么女孩在父亲的关注和鼓励下,就会变得自信、乐观,积极向上。所以在和孩子的相处过程中该教育时教育,该表扬时表扬。

注意相处的分寸

爸爸再爱自己的女儿也要注意分寸。

在绝大多数家庭里,父亲跟女儿不会谈性,他们认为这是母亲应该做的事,自己跟女儿性别有别,谈这个话题不方便。

但其实,女儿的性教育中,父亲也应该扮演重要的角色。和母亲“千万要保护好自己”之类的提醒不同,父亲揭示的是男人的真实心理和行为动机,这种角度可以让女儿对异性有一个更清醒、完整的认识,同时因为是爱自己的爸爸说出来的,也更让女儿信服。

爸爸和女儿沟通的方法与技巧 爸爸应该怎样和女儿相处 第3张

注意分寸的具体做法

爸爸再爱自己的女儿也要注意分寸。

在绝大多数家庭里,父亲跟女儿不会谈性,他们认为这是母亲应该做的事,自己跟女儿性别有别,谈这个话题不方便。

但其实,女儿的性教育中,父亲也应该扮演重要的角色。和母亲“千万要保护好自己”之类的提醒不同,父亲揭示的是男人的真实心理和行为动机,这种角度可以让女儿对异性有一个更清醒、完整的认识,同时因为是爱自己的爸爸说出来的,也更让女儿信服。

注意分寸的具体做法

比如洗澡的时候不能让孩子跑进来看

大人洗完澡不要裸着在房间里晃悠

在家也要把衣服穿上

爸爸和女儿沟通的方法与技巧 爸爸应该怎样和女儿相处 第4张


鼓励女儿自信自强、爱护自己

尽管现在社会提倡男女平等,但是对女生的各种偏见比比皆是。相较于男生,女生往往会被打上各种各样的不好标签。

工作上取得不菲的成绩会被说借男人上位;嫁给条件优越的男人会被说傍大款。各种各样的对女性的歧视层出不穷。

父亲作为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男性,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着无比重要的角色。面对不公平,父亲的态度就是孩子的态度。父亲应当支持女儿,不用刻意去界定男生该做什么,女生该做什么。

在孩子小的时候就给她灌输健康的社会相处观念。面对机会要敢于争取,不用为了自己女性的身份感到惋惜。要明白自己不输给任何人,做一个自信努力的姑娘!

爸爸和女儿沟通的方法与技巧 爸爸应该怎样和女儿相处 第5张


学龄前健康
学龄前营养
学龄前教育
学龄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