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3-6岁 > 学龄前教育 > 孩子害怕困难怎么办

孩子害怕困难怎么办

来源:亲亲育婴馆    阅读: 1.75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作为父母,相信都会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担当,有作为。那么如果孩子从小就害怕困难,这要怎么办呢?一起来看看吧。

孩子害怕困难怎么办

问:我女儿在学习中总是有畏难的情绪,她只愿意做简单的题目,稍稍难一点的题目就不肯做了。哪怕我告诉她会帮助她,她也不同意。我非常不明白:为什么她这么怕困难呢?我们作为父母一直鼓励她,经常夸她很聪明,也经常在她做对的时候给她鼓掌啊,为什么她好像很不自信呢?

严格来说,在没有更多了解背景信息的情况下,我无法知道这个孩子在每次拒绝挑选更难题目时内心的想法。她的这种拒绝是因为真的不想失败、不自信?还是因为本来题目的设置有问题?或者是她觉得这样可以让父母着急?这个家庭的亲子链接如何?……

但是从这位妈妈提问内容本身可以看到的是,父母的鼓励方式似乎不太合适。

“经常夸她很聪明,也经常在她做对的时候给她鼓掌”,是我们传统意义的鼓励和表扬。但如果这些是父母唯一的鼓励方式,就有可能会出现下面这些问题:

1. 父母表扬孩子希望孩子这样想:“我下次要更棒,因为我很聪明!” 但是,在孩子遇到难题的时候这种鼓励或者表扬就很可能产生相反的效果。

孩子的思维方向可能和我们预期的背道而驰:“我做对了就很聪明,就给我鼓掌。那如果我做错了或者不会做,是不是就表示我不聪明、我很笨呢?” 很显然,这时对于孩子来说,最保险的做法就是:不去做那些可能会失败、可能会错的事情。

2. 除了不愿意尝试和碰触新的难题,很多孩子也不愿意求助,因为求助就意味着他们不会、他们不好。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成年人:一群人讨论问题的时候,他没搞明白,但是既不敢当众问,也不敢私下问,总是觉得问了就是向别人表示“我很笨”,然后就一个人抓耳挠腮纠结,然后拿出来的结果和预期相差甚远。

这也是我几年前到美国课堂后学到的第一课。我发现经常有同学举手,直接和那些老师教授说:“你能具体解释一下刚才说的那句话吗?我不太明白。” 我当时很惊讶,但是看教授停下来更具体延伸去解释的时候,我觉得特别棒。

那作为父母具体可以怎么做、怎么说呢?

我们曾经在饭团里聊过成长性思维和固化型的思维,成长型的思维认为:一切事情(包括自己的能力)都是可以去改变的,更多是去看待事情的过程。而固化型的思维认为:很多事情是无法改变的,是命中注定的。

如果一个孩子认为,我的能力可以提高,遇到难题可以让我学到新的内容,而在攻克难题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和经历的失败,都会为我们积累更多的经验,他就不会过分看重结果,也就不会害怕难题,甚至会喜欢选择难题。

而如果一个孩子认为,我做得好是因为聪明或者运气好,做得不好就是因为笨或者运气不好,他就觉得自己对结果好坏无能为力。这种思维模式下,他们就会害怕遇到难题,他们害怕失败,因为失败已经和他们是不是聪明、是不是好孩子相挂钩了。

这个理论在育儿中的可以怎样应用呢?

1. 注重观察孩子怎么做的过程,也让孩子把注意力侧重到过程中。给孩子的反馈也注重这些过程,比如:妈妈看到你刚才一直在尝试各种办法;你观察得特别仔细;你在小组中和其他组员配合得很默契;你认真听课做练习,遇到难题就想办法解决,所以你取得了这么好的成绩……

2. 把失败看成是学习的机会。很多父母会说:“孩子做得不好,成绩不好,我也没有批评惩罚他们啊,他们为什么那么害怕失败呢?”

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可以做出批评惩罚的动作,我们巨大的情绪表情已经让孩子非常明白:父母看到我失败了会不高兴。

有多少父母看到孩子成绩好的时候,高兴地夸奖孩子很聪明,给孩子各种奖励?然后孩子成绩不好的时候,大发雷霆,或者只是勉强冷静地说:“没关系,你下次一定可以考得更好”?

有多少人能对孩子说:“咦,这下我们可以知道那些躲藏的拦路虎在哪里了,我们找一找,消灭他们!” 消灭了孩子薄弱的知识点,然后再去一起庆祝一下,就更棒了。

同样,每个人都喜欢成功,不喜欢失败,但是如果我们萎靡不振或者推诿责怪他人,孩子会看在眼里。所以他们遭遇挫折也可能会发脾气,大叫:“都是你不好!”

如果我们失败的时候,这样说:“呀,做错了,好吧,我来看看怎么改进一下。”或者“嗯,下次我可以试试另外一个办法”,那么我们的言传身教会被孩子看到,从而学会。

最后,我们是不是就需要非常刻板,一点都不能夸孩子“真棒真聪明”呢?

也不尽然。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为了孩子的作品情不自禁脱口而出的时候,对吧?我们是真实的人,有真实的情感,在孩子让我们非常惊喜的时候,热烈夸奖非常自然。

我们只需要记住:我们和孩子说的话不仅仅只有一句,孩子也不会因为这句话就“毁了”。即使我们脱口而出夸了孩子“聪明厉害真棒”,我们也同样可以在后面补充你所看到的过程,肯定孩子在过程中一步一步学习和提高的努力。

但是,如果你只会夸结果只会夸孩子“聪明真棒”,那么现在就是有意识练习和改变的时候了。

学龄前健康
学龄前营养
学龄前教育
学龄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