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3-6岁 > 学龄前疾病 > 关爱“来自星星的孩子们”

关爱“来自星星的孩子们”

来源:亲亲育婴馆    阅读: 2.8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个尚没有被全社会知道、了解的病症。2007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从2008年起,将每年的4月2日定为“世界自闭症日”,以提高人们对自闭症和相关研究与诊断以及自闭症患者的关注。“世界自闭症日”提醒人类社会:应该实现自闭症患者与普通人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与相互关心。

关爱“来自星星的孩子们”

一位孤独症儿童家长的心声:每次接触孤独症儿童及其家长都会触动我的心。最近有一例孤独症儿童家长,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当发现孩子2岁不会叫“爸爸、妈妈”, 3岁不能表达,刻板动作、重复说话时,没有及时看医生,相信老人的观点,一直等待孩子长大,直到5岁才诊断为孤独症。言谈中,他们非常悔恨自己的无知,在这之前从来没听说过自闭症或孤独症这个病,也不相信自己的孩子会跟它有关,自从自己的孩子确诊孤独症后,他们关注这方面的信息,发现这个病还真不少,希望不要覆辙他们的沉痛教训,呼吁社会多宣传,普及相关知识,提高认知度,以便早发现,早干预。

孤独症并不少见,更多的没就诊确诊:2011年04月02日第四个世界自闭症日,全世界自闭症患者已达6700万,发病率在全球呈急剧上升趋势。有报道,美国卫生部官员表示,每156个美国儿童中就会有一人患有自闭症。我国的自闭症患者数量也在不断升高,据全国残疾人普查情况统计,儿童自闭症已占我国精神残疾首位。目前我国有1300万自闭症患儿,平均每100个孩子中就有一个自闭症。有估计称,中国的孤独症患病率正逐年上升,而未被诊断发现和有孤独症倾向的则可能更多。

孤独症的主要表现:是广泛性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1)社会交往障碍:对人的声音缺乏兴趣和反应,不愿与人贴近,喜欢独自玩耍,缺乏与他人的目光对视。(2)语言交流障碍:自闭症患儿语言发育落后,通常在两岁和三岁时仍然不会说话;言语运用能力受损,语言缺乏交流性质,表现为无意义语言、或自言自语、模仿语言或“鹦鹉语言”,不能正确运用“你我他”等人称代词。(3)重复刻板行为:对一般儿童所喜爱的玩具和游戏缺乏兴趣。但是却会对某些特别的物件或活动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兴趣,并此表现出重复刻板行为,例如转圈、玩弄开关、来回奔走、排列玩具和积木等。(4)智力异常:过去认为70%左右的自闭症儿童智力落后,20%智力在正常范围,约10%智力超常。可以在某些方面较强能力,主要在音乐能力和记忆力方面,尤其是在机械记忆数字、路线、车牌、年代等方面。(5)其他:部分患儿多动和注意力分散行为明显,常被误诊为儿童多动症。此外发脾气、攻击、自伤等行为也较常见。

早识别、早诊断、早干预,效果越好:国际社会上公认孤独症的早期筛查和早期干预及其重要,它将直接影响患儿预后的好坏。一般认为,治疗年龄越小、效果越好,2-6岁是干预的关键时期。。一般孤独症患儿在1岁左右就会有明显不同于其他孩子的表现,无论家长或医务人员如果关注,就能筛查出有孤独症倾向的孩子。

我们的行动:2009-2012年我和我的团队开展《中山市3-6岁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调查》,抽取中山市11个镇区66所幼儿园3-6岁幼儿13196人,结果显示,中山市3-6岁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孤独症倾向检出率12.6%,为第二大常见心理行为问题。中山市博爱医院作为我市儿童孤独症的主要诊断机构2011-2012年病例分析发现:儿童孤独症是7岁以下心理行为障碍的第二大病种、占16.97%,所有确诊儿童孤独症的病例中,小学及以上的儿童占34.6%,不利于孤独症的早期发现和干预。2014年计划通过培训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对孤独症的识别能力,掌握筛查技术,逐步推进全市医疗机构开展儿童孤独症的早期筛查,建立转诊机制,以便达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

学龄前健康
学龄前营养
学龄前教育
学龄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