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教育资讯 > 如何教会孩子动脑筋

如何教会孩子动脑筋

来源:亲亲育婴馆    阅读: 1.23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如何教会孩子动脑筋?孩子做作业不爱动脑筋,家长怎么看待?孩子是不爱动脑筋,还是不会动脑筋?一字之差,解法大不同!只有找到有效的方法,才能真正帮到孩子。

01 孩子的“动脑筋”,爸妈的“伤脑筋”

给养娃伤脑筋的的事儿排个序,“孩子不爱动脑筋”恐怕稳稳地名列前茅。

很多事,都会被爸妈自动归为孩子不爱动脑筋。

比如,陪孩子写作业,大人看着很简单的一道题,孩子却做错了,大人会说他“不爱动脑筋”;

孩子遇到不会的题目,马上到网上查,而不是自己多想一想,大人会说他“不爱动脑筋”;

孩子成绩不佳,被老师叫家长,爸爸妈妈可能一边尴尬一边解释:“我这孩子,就是不爱动脑筋。”

孩子不爱动脑筋,总是让爸爸妈妈恼火万分。大人想破头也想不明白,明明长着那么聪明的脑袋瓜,为什么就不爱用、不想用、不愿用呢?

我想,这里边可能藏着一个大大的误解,它会误导爸爸妈妈的努力方向,同时也严重地委屈了孩子。

如何教会孩子动脑筋

02 是不爱动脑筋,还是不会动脑筋?

很多孩子,其实不是像爸爸妈妈理解的那样,是“不爱”动脑筋,而是“不会”动脑筋。

也就是说,当遇到一个问题时,他根本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思考,又如何一步一步追寻到答案。这不是习惯问题,是能力问题,和孩子聪明不聪明没有关系,和孩子从小到大培养出来的思考能力密切相关。

一位妈妈问:“孩子做作业不爱动脑筋,数学应用题不读题,特别懒散,怎么解决?”

在我看来,这件事的本质就一句话——这道题孩子不会做,跟读不读题没关系,和懒散没关系。

——不过,从自尊心和成就感出发,很多爸妈并不乐于接受所谓的“不爱动脑筋”是“不会动脑筋”,认为孩子的习惯有问题,比接受孩子其实是能力有问题,容易得多。

但问题是,坚持认为孩子是“不爱动脑筋”,真的有助于解决问题吗?

相信每个认为自家孩子“不爱动脑筋”的爸妈,都成千上万次用或教育、或说服、或呵斥、或打骂,或软硬兼施的方式,非常非常努力地要求孩子一定要动脑筋,但是结果呢?孩子依然非常非常“不爱”动脑筋!

其实,接受孩子“不会动脑筋”,然后着手去培养孩子动脑筋的能力,也就是独立思考的能力,事情会容易解决得多。

03 如何教会孩子动脑筋?

说到教会孩子动脑筋,很多爸妈会想到,那我给孩子多准备点益智类的童书,让他多多练习吧?

恕我直言,那些益智书其实是给会动脑筋的孩子准备的,不是给不会动脑筋的孩子准备的——我们能想像,孩子课本、作业上的题目都不会想、想不出来,看到益智书上的题目,就马上脑洞大开吗?这完全不现实。

我认为,孩子独立思考能力不足,是他的日常生活、爸妈的教育方式造成的。爸妈没有在日常生活中教孩子学会什么是思考、如何思考,孩子就无法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要帮孩子学会思考,还得从源头着手。

我几个具体建议:

第一,做勤于思考的爸妈。

你不必有“超强大脑”,或者擅长什么特别考较脑力的项目,比如围棋或者数独,但至少需要让孩子看到,爸爸妈妈是遇事过脑子、遇到困难肯学习、对事情有自己的见解的成人。比如:

要做什么事,不要先说“这个太难,我不会”,先说“我去学”“我试试”,然后真的去学习、去尝试;

评论什么事,不要只说“谁谁谁说”,想想自己到底怎么看,然后多做“我觉得”“我认为”这样的表达。

生活中遇到什么难题,不要马上抓狂、失控,静下来想一想:“我该怎么做?”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是什么样子,孩子就会学着照什么样子去做。毫无疑问,不要求自己思考,觉得思考没什么用的爸妈,也带不出会思考的孩子。

第二,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机会,别代替或者制止孩子思考。

孩子不会思考,除了父母的示范,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在生活中很少有独立思考的机会,他的思考,都被父母给代替或者制止了。比如:

孩子想玩什么玩具,大人会马上跑过来教他:“哎呀哎呀,你这样不对,看我怎么做。”

孩子想问个什么问题,大人会不耐烦:“整天东问西问,你作业做完了没有?”

孩子想表达个什么观点,大人会否定他:“别瞎说,你小孩子懂什么?”

甚至他从小到大的阅读,都是大人带着读,一边读一边讲的,叫“亲子阅读”。——阅读是最能帮孩子发展独立思考能力的,大好机会,就被大人特别努力地给浪费掉了。

那么,如何做到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机会呢?我的建议是:

关于孩子的事,多鼓励孩子自己想、自己做;

鼓励孩子尝试,允许孩子犯错;

鼓励孩子提问和表达观点,无论他的问题和思考在你看来有多幼稚;

不要执着于向孩子灌输什么,鼓励孩子自己去探索、发现。

一个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出独立思考能力、习惯了独立思考的孩子,等他上了学,你想让他不动脑筋,其实也是很难的。

第三,少赞美聪明,多赞美努力。

大人都喜欢孩子聪明,也喜欢夸孩子聪明,日积月累之下,很容易给孩子一种错觉:“反正我很聪明,不努力也是没问题的。”

其实,孩子在小时候让大人看起来觉得挺聪明,并不困难——只要做出一点大人意想不到的事儿,再加上“孩子总是自家的好”的光环,没有多少父母,会认为自家孩子不聪明。

但为什么常常是越“聪明”的孩子,越容易成为“不爱动脑筋”的孩子呢?这是因为人们很容易有一个误解,认为人的脑力是天生的,你放在那儿不用,它也会在,什么时候想拿来用用,它的性能都会你想像的那样可靠。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小聪明可能会一直在,但真正的思考能力、学习能力,是日积月累慢慢发展起来的,你不培养,它们都不会天然就有。

所以我真的特别建议认为“孩子很聪明,就是不动脑筋”的爸爸妈妈:放弃脱口而出的“聪明”,转而去多多鼓励孩子的思考和努力。“你真聪明”和“宝贝自己想出来了,你真棒!”,在鼓励孩子思考上,效果截然不同。

第四,有效提供帮助,引领孩子思考。

孩子学会思考,是个缓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做的事,是提供有效帮助,引领孩子思考,把有效的思考方式,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孩子。

这可能是不少爸妈感到最困难的部分:我怎么能引领孩子思考呢?咱们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写作业遇到不会做的题。

普通爸妈是这样反应的:

“这题这么简单,你怎么就不会做,上课干嘛去了?”——马上不满起来,把孩子批评一通;

“自个想想,你就是不爱动脑筋!”——马上认为孩子不爱动脑筋;

“我给你讲讲。”——一股脑把你的答案给孩子,好解决眼前的问题,让孩子快点做完作业。

但善于引领孩子孩子思考的爸妈会这么做:

“你觉得困难的地方在哪儿?”——帮孩子找到问题所在,准确定义问题;

“咱们看看书上的例题是怎么做的?”——帮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同时也教会孩子以后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咱们一步一步试着做做,我帮你看着。”——让孩子自己尝试;

如果孩子做着做着卡壳了,“来,妈妈给你讲讲。”——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耐心讲解,直到孩子彻底明白。

用这样的方式,大人示范的是遇到问题,我们该如何寻求解决办法。孩子经常得到这样的引导,就会慢慢建立起这样的概念——解决问题是有路径的,只要去想,一定能找到办法。之后,他就能参考爸妈示范的解决路径,自己去思考遇到难题该如何着手了。正如歌德所说“人应当相信,不了解的东西总是可以了解的,否则他就不会再去思考。”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