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教育资讯 > 没有仪式感的教养,最容易养出无趣的孩子

没有仪式感的教养,最容易养出无趣的孩子

来源:亲亲育婴馆    阅读: 1.73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周末带女儿去儿童职业体验乐园去体验各种职业。她一共体验了四个角色,消防员、医生、空乘、建筑工人。在进行前3个职业体验时,工作人员都为孩子们准备了相关的工作服,女儿穿上后特别的激动,无论是听讲解,还是实际操作,都很配合。

周末带女儿去儿童职业体验乐园去体验各种职业。她一共体验了四个角色,消防员、医生、空乘、建筑工人。在进行前3个职业体验时,工作人员都为孩子们准备了相关的工作服,女儿穿上后特别的激动,无论是听讲解,还是实际操作,都很配合。在消防员体验装,在所有的“火”都被灭掉后,她兴奋地跟我说:“妈妈!我是消防员,我把火都灭了!”

但是轮到了体验建筑工人时,我明显地感觉到女儿的情绪不高,再看看其它孩子,也跟她状态差不多,大家各自搅和沙子、拆墙、搬运,合作意识和之前大相径庭。问女儿原因,她沮丧地说,阿姨看见小朋友人数少,没有给我们换衣服。我觉得我根本就不是建筑工人。

没想到一件工作服,竟会给孩子带来这么大心理暗示,这也让我想起了另外一件事。

在大学的时候,我曾经参加过一个空手道班。每次训练开始,老师都会说一声:“OSU” ( “OSU”代表着耐心,决心以及坚持)。只要这个词一出现,老师周围一圈的人,神情都会立马严肃起来,连呼吸都会保持一种特有的节奏。

练习过空手道的人都知道,空手道的训练非常的枯燥且漫长,需要一遍遍的重复练习,很多时候我都觉得自己到达了极限,想要停下来,但是每一次说出了“OSU”,我就会提醒自己它所代表的精神,咬牙继续专注训练。这个词,也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仪式感的力量与意义。虽然空手道我没能练下去,但是“OSU”的精神内涵始终影响着我的工作与生活。

无论是工作服,还是口号,其实都是一种仪式,它关乎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的敏感和体察,对于孩子来说更是如此。

没有仪式感的教养,最容易养出无趣的孩子

仪式感带给孩子幸福的能力

办公室的小瑜实习期表现出色,要正式转正了,签合同当天,她的父母专门从外地赶来为她庆祝。

有人调侃她,“小瑜,你这上班仪式够隆重啊”。

小瑜有点不好意思地说道,“也许在你们看来这是一份很普通的工作,但是我爸妈说,这是我凭着自己的能力找到的第一份工作,从此以后可以自力更生,这是很值得荣耀的事情!他们是在用一个正式的仪式告诉我真正成人长大了!”

随着了解的深入,我们了解到小瑜家的“仪式”还有很多,如,每年拍一张全家福、过年拿压岁钱之前要先给父母磕头、过生日时要送礼物写卡片、爸爸妈妈的结婚纪念日一定会庆祝、每年全家人要一起旅行一次……

她说,小时候也认为这些“仪式”很繁琐、矫情,毫无用处可言。但是长大后才发现,正是这些“仪式”让她记住了生命中很多温馨美好的时刻,家中所有的人关系也因此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氤氲在心里的,都是爱的感受。

村上春树创造过一个词“小确幸” ,指微小而确切的幸福,持续时间3秒钟到一整天不等。 在我看来,小瑜他们家的“小确幸”正是来自于对待生活的仪式感,它带给家庭成员的幸福感是源源不断的,也给孩子的成长留下了一个个里程碑,为他们日后独自面对生活奠定了一个情感基调。

孩子早晚要与我们分离,教会孩子对待事情的仪式感,其实是在教会他们一种幸福的能力。这种能力能让平淡的生活变得不再普通,收获感动的同时,也让内心生出幸福感,人生更加的丰富多彩。

没有仪式感的教养,最容易养出无趣的孩子 第2张

仪式感最能够帮助孩子

对抗生活中的消极因素

对于情绪的处理能力,孩子比我们要弱的多,有时他们并不能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如果负面的情绪被压抑,没有发泄出来的话,它就会积压在内心,存在于潜意识之中,影响着今后的性格和心理。

而仪式以一种外力的形式,提醒孩子有些事情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

记得在知乎上看过一个网友分享的自己小时候很有仪式感的两个故事。

第一件,他小时候每次跟爸妈怄气的时候,都会从家里拿几粒白米饭到屋檐下扔在地上,愣愣的等着蚂蚁去搬,在蚂蚁将所有的米粒都搬走之前,他绝不会走开。

第二件,对于自己意外死亡的宠物,他一定会把它们的尸体掩埋,然后在坟头种一支不知名的植物,最后坐在旁边默默的和他们说再见。

在心理学中有一种锚定效应,当因事物的不确定性而产生恐惧时,可以通过一段预测、设想的过程来降低内心的不安。仪式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心理锚定,可以给人以确定感和秩序感。

当看到地方的米粒被蚂蚁全部搬走,他知道不开心迟早会消失,当黄土掩埋住了自己的爱宠,他明白悲伤必须转化为怀念。

女儿不太懂得表达自己的情绪,遇见事情特别喜欢撒泼发脾气,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束手无措。

在看了《头脑特工队》里用颜色表达情绪后,我受此启发,买了3个彩色玻璃瓶和一些玻璃珠,并把它们装在一个漂亮的盒子里。

有一天女儿又因为一点小事,开始乱发脾气,在她情绪稳定后,我故作神秘的告诉她:“柠檬,妈妈今天送给你一个魔法情绪瓶吧。她好奇的看着我,我趁机把专满了瓶子和珠子的盒子拿了出来,并告诉她,这些不同瓶子代表着不同的情绪。红色是愤怒,蓝色是伤心,黄色是快乐。如果有些事情让你很生气,你就在红色的玻璃瓶里放一个珠子,伤心了就把玻璃珠放在蓝色的瓶子里。

一开始,玻璃球基本上都在红色和蓝色的瓶子里,但是后来黄色的珠子的数量越来越多,女儿的发脾气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了。

当我们赋予某个时刻一个仪式,它们承载的情感与意义自然就会有所不同。仪式就像一个承载悲伤、愤怒、自责、失落的容器,让孩子的负面情绪有所寄托和排遣,将所有的负面情绪装入这个叫做“仪式”的瓶子里,孩子才能更容易从负面情绪中跳出来,向另一种情绪转化。

没有仪式感的教养,最容易养出无趣的孩子 第3张

仪式感让孩子更能为了目标奋进

熟悉王芳的人都知道,她在工作上绝对是拼命三郎,每年主持近千期节目,一周在棚里呆三天,还要管理公司以及参加各种活动,但是偏偏她把孩子教的特别好,女儿(小婉)知书达理,性格开朗,人见人爱。谈到自己的经验时,王芳提到了“仪式感对女儿的影响”。

每年女儿生日时,王芳都会举办一个仪式。

在生日前两个月,王芳会提前告诉女儿,“你即将长大一岁,我们应该给新的一岁设定点目标。”然后她会和女儿一起,制定一些具体、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实现的的目标。比如,8岁生日时的目标有3个,开始练字,做一个写字漂亮的女孩子;学会游泳;努力吃饭,长得更高一点儿。

生日那一天,王芳和女儿一起点亮生日蛋糕上的蜡烛时,小婉自己又把这三个目标重复了一遍,在亲朋好友的掌声中吹灭了蜡烛。

因为有这样的仪式感,王芳的管理就变得简单多了,小婉会自己主动去学习游泳,因为她知道反正这一年是必须要学会的,结果暑假中一直很怕水的她竟然自己练憋气,一直练到会游泳。看到女儿一个动作能练习四个小时,王芳也被感动到了。

这就是仪式感带给孩子的目标感,必须完成的事情孩子就会不畏艰辛。

给孩子仪式感,在形式上可以简单,但是一定要独特的精神属性和个性化价值,小小的仪式感有时候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是它却是是内心与世界之间的一座桥,带来的自我暗示让孩子更专注、更认真。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