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手抄报 > 【反对校园暴力手抄报】反校园暴力简单手抄报 防校园暴力手抄报内容

【反对校园暴力手抄报】反校园暴力简单手抄报 防校园暴力手抄报内容

来源:亲亲育婴馆    阅读: 1.02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反对校园暴力手抄报,校园暴力对于孩子的影响是一生的,很多孩子如果经历过校园暴力,想要走出来就很不容易,所以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要积极发对校园暴力,让校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象牙塔。

反对校园暴力手抄报:校园暴力的定义

国外相关界定

1996年第49届世界卫生大会首次将暴力作为严重危害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提出,并从医学的角度将暴力定义为:“暴力是指蓄意地运用权力或躯体力量,对自身、他人、群体或社会进行威胁或伤害,造成或极有可能造成损伤、死亡、精神伤害、发育障碍或权利剥夺的行为。”

校园暴力是一种发生在校园内外较为普遍的特殊社会现象。作为暴力中的一种特殊类型,校园暴力实际上是个综合性问题,它涵盖了诸如社会学、伦理学、犯罪学、心理学和法学等学科的内容,因此,国际上一直未给它做出一个确切的定义。

国外对校园暴力的研究从校园暴力现象研究的起源上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流派,即“挪威起源说”与“美国起源说”。

“挪威起源说”认为,校园暴力研究起缘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校园欺负研究,校园欺负是一种较低水平的暴力行为,但却是校园暴力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其中发生在学生之间的欺负现象更为普遍,后果也更严重。挪威卑尔根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丹·奥尔沃思根据对上万名学生的调查结果的归纳,第一个对学生间的暴力行为作了如下的定义:一个学生如反复或长期的成为一人或多人的负面行为的攻击对象,这个学生即是暴力或迫害行为的受害者。这一定义普遍为欧洲和其它一些国家所接受,但它未能包含所有的校园暴力行为。

“美国起源说”对于“校园暴力”作较为宽泛的理解。美国学者将校园暴力定义为发生在校园内的、或在学校学习期间或上学或放学的路上的暴力行为,它包括严重的暴力犯罪和不太严重的暴力行为以及非致命性行为,同时可以包括教派引起的典型性行为,基于性别或残疾或其他的与众不同的特点嘲笑行为、性骚扰、恃强凌弱、推搡、辱骂、人身威胁等。

国内相关界定

我国研究者给校园暴力的定义与国外差别较大,也尚未形成关于校园暴力的统一的定义。

中国青少年犯罪协会副秘书长、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认为: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由老师、同学、校外人员对学生身体和精神实施的,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他根据行为方式的不同,将校园暴力分为八类:高年级学生殴打低年级学生;校内外高年级学生或社会青年的钱财勒索;同班同学之间的斗殴;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教师侮辱学生人格;校内外发生的对女学生的性侵害;校外青年殴打在校学生;学生家长殴打在校学生。

上海政法学院姚建龙教授认为,“目前对校园暴力界定的各种观点,大体可分为以‘校园’为中心的界定模式和以‘师生’为中心的界定模式两种。校园暴力宜界定为发生在中小学幼儿园及其合理辐射地域,学生、教师或校外侵入人员故意侵害师生人身以及学校和师生财产,破坏学校教学管理秩序的行为。”

上海市教育法制研究咨询中心谭晓玉博士认为:校园暴力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内的,由教师、同学或校外人员针对受害人的身体和精神实施的,达到一定程度的侵害行为。狭义的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或主要发生在校园中,由同学或校外人员针对学生身体和精神实施的造成某种伤害的伤害行为。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徐久生主编的《校园暴力研究》将校园暴力定义为:行为人针对在校师生的身体和心理的暴力行为,对学校财物或师生财物实施的暴力行为,均可界定为校园暴力。按照对象来分,可分为生理上的暴力和心理上的暴力。按照参与的对象来分,可分为:学生对学生的暴力行为、学生对老师的暴力行为、社会人员对在校学生的暴力行为、老师对学生的暴力行为、学生对财物的暴力行为、学生对社会人士及财物的暴力行为。

浙江大学郑全全将校园暴力定义为:发生在校园内的暴力行为,包括身体及言语攻击、性骚扰、欺负、财产破坏(包括偷窃)和体罚几类,包括学生间、师生间,也包括发生在学生家长、学校职工和学生之间。

台湾《加强防制校园暴力措施》中将校园暴力界定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暴力行为以及对学校的破坏行为。暴力行为不仅止于肢体行为所造成的伤害,也包括了其它如语言伤害、被强迫做自己不喜欢的事、被故意陷害导致生理和心理受到伤害等。


【反对校园暴力手抄报】反校园暴力简单手抄报 防校园暴力手抄报内容


反对校园暴力手抄报:校园暴力的分类

语言暴力

语言暴力,就是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致使他人的精神和心理遭到侵犯和损害,属于精神伤害的范畴。而低龄语言暴力,就是限定了施暴者或受暴者是青少年。很多情况下,语言暴力源自不平等的相互关系,受害者通常缺乏自卫的力量,未成年人遭受的语言暴力就属于这一类。

肢体暴力

所有暴力中最容易辨认的一种型态,它有着相当具体的行为表现,通常也会在受害者身上留下明显的伤痕,包括踢打同学、抢夺他们的东西等。施暴者的暴力行为也会随着他们年纪的增长而变本加厉。另外,校园性侵害也属于肢体暴力的范畴。

性侵害

性侵害是校园肢体暴力的一种比较特殊的暴力形式,是指加害者以威胁、权力、暴力、金钱或甜言蜜语,引诱胁迫他人与其发生性关系,并在性方面造成对受害人的伤害的行为。一般认为,只要是一方通过语言的或形体的有关性内容的侵犯或暗示,从而给另一方造成心理上的反感、压抑和恐慌的,都可构成性骚扰。

校园性侵害一般分为两种:第一种是老师以及校内管理人员针对学生的性侵害;第二种是学生之间或者校外人员对学生的性侵害。

暴力式侵害:犯罪分子使用暴力和野蛮的手段,如携带凶器威胁、劫持学生,或以暴力威胁加之言语恐吓,从而对学生实施强奸、轮奸或调戏、猥亵等。

流氓滋扰型侵害:如语言调戏,推、拉、摸、撞等占便宜,做下流动作等。

胁迫型侵害:即利用受害人有求于己或抓住受害人的个人隐私进行要挟、胁迫,使其就范。

社交型侵害:这种犯罪行为的主体多是受害人的相识者。因同事、同学、老乡、邻居等关系与受害者本有社会交往,却利用机会或创造机会把正常的社交引向性犯罪。受害人身心受到伤害后,往往还出于各种顾虑不敢揭发。

网恋型侵害:利用网络获取受害人的信任和好感,相约见面后骗取受害人钱财或者进行性侵害。

诱惑型性侵害:利用受害人追求享乐、贪图钱财的心理,诱惑受害人而使其受到的性侵害。

关系暴力

关系暴力,在本手册中又称为“冷暴力”,它是最常见,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通常是通过说服同伴排挤某人,使弱势同伴被排挤在团体之外,或借此切断他们的关系连结,让他们觉得被排挤。这一类型的暴力往往牵涉到言语的暴力,常会牵涉散播不实的谣言,或是排挤、离间小团体的成员。此类暴力伴随而来的人际疏离感,经常让受害者觉得无助、沮丧。

网络暴力

一般而言,网络暴力是指通过网络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侮辱性的言论,这些言论打破道德底线,造成当事人名誉受损。

网络暴力不同于现实生活中拳脚相加血肉相搏的暴力行为,而是借助网络的虚拟空间用语言、文字、图像等对人进行讨伐与攻击。不但对事件当事人进行人身攻击,恶意诋毁,更将这种讨伐从虚拟网络转移到现实社会中,对事件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将其真实身份、姓名、照片、生活细节等个人隐私公布于众。使用的语言文字攻击性极强并且出言刻薄,有些甚至恶毒、残忍、不堪入目,严重违背人类公共道德和传统价值观念。这些评论与做法,不但严重地影响了事件当事人的精神状态,更破坏了当事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秩序,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


【反对校园暴力手抄报】反校园暴力简单手抄报 防校园暴力手抄报内容 第2张


反对校园暴力手抄报:校园暴力的现状

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统计资料表明:近年,青少年犯罪总数已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发生在中小学等未成年人之间的搜身、拦截、殴打、强行索取财物、人身伤害等现象屡屡发生,一些学校竟有10%左右的中小学生受到过不同程度的侵害。

在我国,从已有研究结果来看,校园暴力的现状不容乐观,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暴力的程度越来越严重,其中一些暴力表现出团伙性、报复性、残忍性等特点。

据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统计,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有关校园暴力事件的公开报道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校园暴力不仅对校园安全形成威胁,也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该报告以2015年1月至5月媒体曝光的40起校园暴力事件为例,从事发地域、暴力成因、暴力形式等多个角度对校园暴力事件进行分析。

媒体报道的校园暴力事件中,中学生占比75%,其中初中生占比(42.5%)比高中生占比(32.5%)高出10个百分点。而大学生(15.0%)、职校生(7.5%)及小学生(2.5%)占比较低。中学生一般是处于13至18岁的未成年人,这一阶段的青少年思维日渐成熟却尚未完全成熟,多处于易冲动的叛逆期,缺少基本的罪恶感与罪责感,校园暴力的发生与其心智状态密切相关。

从性别上看,同性别之间发生暴力冲突的情况较多,“男男”暴力、“女女”暴力占比总计85.0%。值得关注的是,女生之间的暴力行为占比达32.5%,如“陕西女生被逼卖处”、“山东8名女生群殴女同学并摆剪刀手拍视频”等事件曾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与男生之间“硬碰硬”的冲突方式不同,“女女”暴力多表现在侮辱性、逼迫性行为,对施暴方造成的心理创伤异常突出。

在校园暴力事件的成因中,“日常摩擦”以55.0%的比例居首,“钱财纠纷”、“情感纠葛”分别以17.5%和15.0%的占比位列二、三位。“日常摩擦”引发的暴力多源于生活小事,双方在矛盾中情绪失控往往是酿成恶果的主因。例如,广东曾发生一起“初三学生因骑车碰了校友厕所内被打到吐血”事件,相关报道累计被转载46次。值得关注的是,另有7.5%的暴力事件是由“偏激心理”引发,这种心理带有很强的青春期烙印,甚至出现因看不惯对方相貌、行为而产生欺侮、殴打等行为,如“初二女生因没穿校裤遭轮流掌掴”、“初中生以别人长得丑为由打同学”等事件均曾引发较高关注。


【反对校园暴力手抄报】反校园暴力简单手抄报 防校园暴力手抄报内容 第3张


反对校园暴力手抄报:校园暴力的趋势

1、低龄恶性化

据了解,就校园暴力出现的频率而言,中学校园暴力的发生率远高于小学与大学,校园暴力发生的重点年龄段集中在13至18岁。每年死于他杀的学龄儿童少年约占5-19岁人群总数的1%,其中直接死于校园暴力的比例持续上升。校园暴力的后果符合伤亡一般规律:死亡、伤残、受伤之比约为1:25:1020。因此预防校园暴力更多关注的应是那些虽未致死,但对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即时或深远伤害的群体。青少年的自我认识、人格均处于成长期,其行为模式多来自于效仿。致力于儿童情绪管理和暴力预防的陕西“梦想校园”项目负责人黄烜说,如今,一些社会戾气、成人施暴行为,随着网络传播后更易被未成年人效仿,导致孩子不自觉地拿起暴力武器,从中获得“存在感”与“成就感”。对孩子过分溺爱是我们教育的缺失。其次,教育理念出了问题,现在的家长一门心思让孩子上名校,关于孩子如何处理自己情绪、如何交际,如何培养孩子性情,思考得却很少。学校“以成绩为标准,以名校为目标”的教育理念,也让老师们仅抓学习,而忽视了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方面,有些老师想管却不敢管,对学习之外的事情干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专家指出,对这类事件一定要引起足够重视,预防校园暴力必须让家庭、学校、社会各司其职,加大道德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大司法力度,将矛盾化解于无形、防患于未然。

2、女生侮辱化

在不健康的是非观下,一些女孩子只为了“面子”就成为施暴者,而这种“打出来”的“气场”又满足了这些女孩子的虚荣心。青春期的困扰和挫折增多了,同时自信心又下降了,遇到挫折的女孩子就有可能采取暴力的方式释放压力。

进入青春期的女孩子,自信心下降,自卑感增加。由于性的发育,她们出现了很多不适应。女孩到10岁就开始觉醒,并且特别有自我意识。与同龄男孩相比,她们显得压力更小。但是,一旦她们进入青春期,情况就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女孩在这个阶段会认为,跟男孩比,自己没有多少能力,对生活也没有多少期望,对自己不满意的女孩高达70%以上。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大,经济至上,社会文化出现多元化的倾向,一些国外文化也是良莠不分地一拥而入,色情、暴力内容的电影、游戏、书籍成了很多学生青睐的休闲方式。学生受这些文化的影响,很容易产生模仿的兴致,而这种模仿需要具体的对象,因此,拉帮结派和为了青春期所谓懵懂的“爱情”,把和她们同为女生的一些弱小者变成了无聊泄愤的实验靶子。所以我们会看到各地女生打架脱衣服对被害人进行不同程度的侮辱,并且把不良裸照视频发到网络上,对她们的打架行为进行畸形的传播以满足内心的不安和虚荣心。

3、网络传播化

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使网民在发表言论时甚少考虑后果,而这些不负责任的个人言论和行为汇聚成一股洪流,其力量往往不容小觑。青春期的学生们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为了个人的满足感将暴力场面上传到网络上,且形成很严重的效仿现象。


【反对校园暴力手抄报】反校园暴力简单手抄报 防校园暴力手抄报内容 第4张


反对校园暴力手抄报:应对校园暴力

个人做法

1、遇到校园暴力,一定要沉着冷静。采取迂回战术,尽可能拖延时间。

2、必要时,向路人呼救求助,采用异常动作引起周围人注意。

3、人身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不要去激怒对方。

4、顺从对方的话去说,从其言语中找出可插入话题,缓解气氛,分散对方注意力,同时获取信任,为自己争取时间。

5、同学之间上下学尽可能结伴而行。

6、穿戴用品尽量低调,不过于招摇。

7、在学校不主动与同学发生冲突,一旦发生及时找老师解决。

8、独自出去时,不要走僻静、人少的地方,要走大路。不要天黑再回家,放学不要在路上贪玩,按时回家。

老师做法

1、立即介入:一看到暴力事件就立刻去阻止它。

2、将施暴者与受害者分开谈,如果施暴者不只一位,应快速地将每个人分开谈。

3、跟其他的老师讨论以取得更全面的资讯,并检视学校可运用的资源。

4、运用校规或班规告诉施暴者他的行为是不可接受的,告诉施暴者将要受到的惩罚,而且通知他的家长到学校处理。

5、向被害者保证会采取措施,避免暴力情况再度发生。

6、讲究时效:尽快通知双方家长,最好是事发当天就打电话告知,之后立即安排与家长的面谈。

7、对于施暴者的再教育相当重要,除处罚之外,更要重新将他的社会技巧塑形、减低他的攻击性并且增强其同理心。

8、后续与家长以及相关人等沟通,直到事情已经完全解决。

9、持续监督施暴者行为以及注意受害者的安危。

若施暴者的行为没有改善甚至危害受害者的安全,最终要转学转班或移至另一方案进行再教育的应该是施暴者而不是受害者,施暴者的暴力行为造成的后果会是所有学生的借鉴。

家长做法

如果孩子是受害儿童

1、第一件事情便是直接与孩子讨论。通常孩子会因为羞耻和尴尬而不愿和父母谈论。所以应该要适时鼓励,让他们知道可以信任你,并且随时可以得到你的协助。同时家长也须注意孩子是否有恐惧上学、缺乏朋友、丢三落四、衣服不寻常的破洞、突增焦虑紧张感等征兆。

2、和学校合作确认孩子的安全。确认学校是否对施暴行为有所处置且学校对学生的管教和注意是适当的;如果施暴的情形发生在往返学校的路上,那么应安排较年长的学生陪同上下学,或亲自接送孩子直到问题解决。

3、如果你的孩子内向害羞而缺少社交,应多帮他安排兴趣相符的社团活动以用心培养孩子适当的社交技巧并且建立自信心,相信对于施暴事件与往后的生活都有相当大的帮助。

4、建议学校实行全面的反暴力活动,并加强学校老师与家庭间的联系,共同建立一个安全且温暖的环境。

如果孩子是施暴儿童

1、跟你的孩子、老师或学校相关人员讨论校园暴力行为。

2、清楚地告诉你的孩子你不能容许这样的行为,也跟你的孩子讨论受害者可能受到的负面影响,决不能接受孩子“只是好玩”之类的理由。

3、安排一个有效而非暴力的惩罚,惩罚的方式要与你的孩子的施暴行为有关且符合他的年纪与发展,这样的惩罚可宣示你的权威并有效阻止施暴行为。

4、增强你对孩子参与活动与行踪的掌控,并了解他与哪些人往来,花时间陪你的孩子并且为他们制定合理的活动规范。

5、与学校合作矫正孩子的攻击行为,经常与学校老师保持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改变。

6、赞美孩子非暴力行为与负责的表现,遵守学校与家庭的规范也值得鼓励,只要看到孩子为改善施暴行为而努力就大力赞扬他。

7、如果你的孩子收看有暴力的电视影片、卡通或是玩暴力的电玩,这些都会增强他的暴力与攻击行为,建议改变全家的娱乐习惯。

8、确保孩子没有看到家庭成员间的暴力行为,家庭中暴力行为的模范会导致他在学校使用暴力,也会影响到他往后的问题解决方式。


【反对校园暴力手抄报】反校园暴力简单手抄报 防校园暴力手抄报内容 第5张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