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学前教案 > 孩子取得好成绩,要不要承诺物质奖励呢?

孩子取得好成绩,要不要承诺物质奖励呢?

来源:亲亲育婴馆    阅读: 6.11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接下来的几天,孩子完成作业,干了家务,都跟我伸手要奖励,发展到后面只要让孩子做点事,孩子总是会问,有奖励吗?没有的话我就不做了。这下我有点纠结了,不给奖励吧,怕孩子不开心,打击学习和做家务的积极性;给了的话,又担心孩子变得功利了。这下,我可犯难了。”

孩子取得好成绩,要不要承诺物质奖励呢?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

孩子,如果这次期末考你考了90分,爸爸就给你买变形金刚的模型;

孩子,如果你主动帮妈妈收拾屋子,妈妈就带你去看电影;

孩子,如果坚持练一个月的钢琴,妈妈答应你一个条件。

这样久而久之,就变成:

爸爸,如果这次我考了95分,你要带我去游乐园玩;

妈妈,如果我主动帮你做家务活,我可以得到什么奖励呢?

爸爸,如果我这次竞赛能获得前三名,你要给我什么奖励呢?

…….

一开始,家长是想要通过物质奖励的方式来鼓励孩子努力学习或是养成其他良好的习惯,但是渐渐地孩子只是对奖励的物质条件感兴趣,而忽视被奖励的行为。

孩子取得好成绩,要不要承诺物质奖励呢? 第2张

国外的心理学家雷珀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他挑出喜欢绘画的孩子分成两组,跟第一组说:“画得好就给奖赏”,然后跟第二组说:“想看看你们的画”。结果三个星期后,第一组的孩子们大多不情愿主动去绘画,兴趣也明显地降低了。而第二组的孩子却一如既往地积极画画。

心理学家表示,奖赏可以强化某种良性行为,直接驱使他们去做某事,但是渐渐地它会让人只奖赏感兴趣,而对被奖行为失去兴趣的危险。

孩子取得好成绩,要不要承诺物质奖励呢? 第3张

也许物质奖励在一开始能达到家长们激励孩子的目的。但是长久下去,却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良的影响,具体会有哪些影响呢?

1.误导孩子做事情的目的,变得急功近利

家长用物质来激励孩子,省去了给孩子讲道理的时间。短期内,这样的方法对于激发孩子学习和做事的热情能取得很好的激励作用。但是当孩子习惯了做事是可以获得奖励的,这样会令孩子产生做事情就要拿奖励的定性思维。孩子做任何事情都带着目的性,在完成前总是考虑到自己能获得什么利益,一旦无利可图,孩子就失去做事情的动力。

2.影响亲子关系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见识变得广阔,开出的条件也会越来越高。到时,家长越来越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当家长无法履行孩子的要求的时候,家长就会失信于孩子,在孩子心中变成一个不守信的人,孩子开始和家长处处作对,变得叛逆。这样就会影响彼此之间的亲子关系。

孩子取得好成绩,要不要承诺物质奖励呢? 第4张

想要激发孩子学习和做事的热情,要如何正确鼓励孩子呢?

1.不要经常和孩子谈条件

条件交易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让孩子养成和家长“讨价还价”的坏习惯。一旦孩子染上这个坏习惯,孩子会自然而然地觉得学习、做家务仅仅是为了获得好处,逐渐失去探索事情内在乐趣的兴趣,做事变得消极被动。养成坏习惯可能非常容易,但是要纠正坏习惯却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家长要尽量避免与孩子进行条件交易。

2.物质奖励应该被奖励行为,不要奖励结果

当家长许诺孩子物质奖励的时候,不要总是侧重于奖励事情的结果。当家长想要给予孩子物质奖励的时候,不要总是说:“因为你这次考了98分,爸爸很开心,你想要什么奖励?”这时,家长可以说:“爸爸妈妈看到你这一学期更加努力认真地对待学习和生活,取得了相应的成绩。爸爸妈妈对你的进步感到很高兴,所以给予你奖励。”

3. 用精神鼓励代替物质奖励

家长用物质激励孩子的目的是想要激发孩子做事的热情,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可以选择其他的激励方式,比如,多给孩子一些精神鼓励来代替物质奖励。不要觉得精神鼓励很廉价,对孩子没什么驱动作用,其实精神鼓励对孩子的影响也很大。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满意的微笑就有可能让孩子一辈子铭记,成为孩子源源不断的动力。

兴趣才是激发孩子学习和做事的动力,当孩子们不需要任何物质激励就可以出色完成某项任务的时候,家长没有必要画蛇添足地给孩子物质奖励。当孩子想要完成一项他不是很感兴趣的事情的时候,给孩子一句爱的鼓励,鼓励孩子去尝试。教育孩子是没有捷径的,物质奖励对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和做事的热情就像一种捷径,可以取得短期内的效果,但是却不利于孩子的长久发展。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