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宝宝护理 > 急救措施 > 爷爷错误的急救险让孙子丧命,这些知识家长必须知道!

爷爷错误的急救险让孙子丧命,这些知识家长必须知道!

来源:亲亲育婴馆    阅读: 6.23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爷爷发现之后,立即用手捏住孩子的两颊,企图抠出宝宝嘴里的树皮。此举动惹得孩子突然大哭,最终导致嘴里的树皮直接进入气管。

爷爷错误的急救险让孙子丧命,这些知识家长必须知道!

当家长把孩子送到市儿童医院的时候,孩子已经出现严重呼吸道梗阻现象,随时都可能有生命危险。经肺部、喉部CT后,医生发现异物卡在喉部声门下处,喉部异物是最危险的一种。耳鼻喉宋伟副主任和麻醉科徐凌主任在紧张的会诊后,决定立刻实行气管异物取出术。

爷爷错误的急救险让孙子丧命,这些知识家长必须知道! 第2张

当喉镜进入体内时,孩子突然出现了嘴唇发紫、血氧下降、伴随痉挛和心率减慢等症状。主治医生简装,急忙把器械取出。麻醉医生李宝龙健壮,迅速做出反应,加深麻醉、实施插管……最终,在所有医生和护士的配合下,取出了卡在孩子声门两侧的树皮,孩子也脱离了危险。

02 异物进入器官内该如何处理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种耸人听闻的危险。可见,总有些家长在带孩子的时候,太过粗心大意。其实,不管异物进入气管,还是眼睛、到多、鼻腔、咽部、食道,家长都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学会处理技巧。

眼睛里进入异物

经常进入眼睛里的异物,大多是飞虫、尘土、沙子等。当这些异物进入宝宝眼睛内,会刺激眼泪分泌。这时家长可示范让宝宝微闭眼睛,等待异物被泪水冲出来。但千万不要直接用手揉擦,否则反而会让异物嵌入结膜或者角膜,更难去除。进入巩膜表面的异物,如果眼泪冲洗不出来,可借助眼药水,也可以用干净的棉布或消毒棒轻轻擦去。

爷爷错误的急救险让孙子丧命,这些知识家长必须知道! 第3张

如果异物藏在结膜内,需要翻开眼皮擦去。给宝宝翻眼皮讲究方法:翻上眼皮时让宝宝往下看,然后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眼皮,食指轻压,拇指向上捻转;翻下眼皮时,用食指压住下眼皮,然后再向下扒开。当然,嵌入角膜的异物,最好及时去医院求助医生。

外耳道进入异物

孩子在玩耍的时候,经常不慎会把沙子、草棍、纽扣、豆类、珠子等东西,弄进耳道。当异物进入耳道后会引起耳鸣和耳痛。一般,植物性的异物遇水膨胀后,会引起外耳道炎。如果异物较小,家长可用手把耳廓向后上方提起,让孩子把头歪向有异物的一侧,单脚跳可能会掉出来。

爷爷错误的急救险让孙子丧命,这些知识家长必须知道! 第4张

动物性异物会在耳朵里爬来爬去,出现瘙痒和刺痛的感觉,有些还会导致听力障碍或反射性咳嗽。而夏天,最常进入宝宝耳道的异物就是蚊虫了。发现虫子进入之后耳道之后,可滴入酒精或者油类,先把虫子杀死,然后再求助医生取出“尸体”。也可以把手电筒打开对着耳朵,如果是昆虫,会慢慢抄光亮的地方拍出来。

鼻腔进入异物

邻居一2岁的孩子,因为好奇,就把用来拼图的蘑菇钉塞进鼻腔,引起鼻塞。因没有及时取出,蘑菇钉对鼻粘膜产生慢性刺激,最终引起炎症,导致孩子流带血且有臭味的脓鼻涕。家长发现后,急忙带孩子去医院取出。

爷爷错误的急救险让孙子丧命,这些知识家长必须知道! 第5张

当然,如果进入鼻腔的异物是卫生纸、棉花、布条等,可用镊子取出来。如果是米粒、毛豆、花生米等体积较小的异物,大人可用手紧紧按住没有异物的鼻孔,引导孩子用擤鼻涕的方式,把异物排出来。 当然,也可以用棉花或者纸捻刺激鼻粘膜,促使孩子打喷嚏,把异物喷出来。如果以上方法均无效,要及时去医院。

咽部进入异物

异物进入咽部,最常见的就是鱼刺。家长喜欢给孩子吃鱼,如果没有把刺挑干净,吃的时候很容易卡在扁桃体或附近,吞咽的时候引起疼痛感。对付这种情况,可通过喝醋软化鱼刺,也可以借助馒头、饭团等,连带鱼刺一起吞咽下去。若两种方法尝试无效,应及时求助医生。

爷爷错误的急救险让孙子丧命,这些知识家长必须知道! 第6张

食道进入异物

孩子常在玩耍或者吃东西的时候,常不小心把弹珠、硬币、纽扣、珠子、糖块、瓜子、花生米、枣核等小东西吞下去。对于体积小且表面光滑的异物,吃芹菜、韭菜等长纤维的食物,有助于促进肠蠕动,加快异物通过消化道从肛门排出来。异物进入消化道,大人不可自行处理,最好去医院做透视,观察这些东西在消化道的情况。

气管支气管进入异物

呼吸道进入异物,若处理不当非常危险,很容易造成窒息死亡。当异物进入气管引起咳嗽,家长的第一反应都会给孩子拍打后背,其实这样做,只会让异物滑到气管深处。正确的方法,应该把孩子倒置,头朝下,同时叩击后背。也可以从身后抱住孩子,两手握拳放在孩子腹部正中顶端,然后突然往上用力,让气管内的气流把异物冲出去。建议,边救急边送医院。

爷爷错误的急救险让孙子丧命,这些知识家长必须知道! 第7张

希望每个家长都掌握这些急救知识

宝宝呵护
生活护理
急救措施
体检免疫
母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