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3岁 > 幼儿健康 > 别让孩子的骨架里藏着虚弱!

别让孩子的骨架里藏着虚弱!

来源:亲亲育婴馆    阅读: 1.82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不重视体育的民族文化

运动员在中国的状况,令人唏嘘:奥运冠军,退役后,需要依靠卖金牌度日,有的卖煎饼,有的去搓澡;姚明好在去NBA打球,帮助美国人搏取中国人的广告收视率,赚了几个亿;刘翔也趁着人气,为商业巨头们做广告,赚了不少钱;但是,无法与商业勾兑的99%运动员,命运凄惨。

大家都怪运动员不好好读书,退役后没事做;实际上,这要怪中国轻视体育的文化传统,如果重视体育,体育会成为一大全民性的行业,他们都是香饽饽。

从全球来看,孩子的学习班,要数中国最多,益智的、补课的、艺术的,都很多,唯独体育的,很少见。父母小时候,学校操场、小区里,曾经有许多乒乓球桌,现在都不见了;现在公众场合运动的,只有寥寥的老爷爷、老奶奶。

中国足球踢不好,也怪不得运动员不争气,也不是奖金不够、外籍教练不接地气,而是没有群众基础;孩子们从小都不踢球,球队哪来的运动员?猴年马月拿世界杯啊?

中国孩子们缺少运动,埋头于读书,现在小学生22.8%近视,初中生55.2%近视,高中生70.3%近视;未来几年,因玩手机,近视率还将大增,可能接近全部近视。

应试教育延袭着千年的传统,只要考试成绩好,体育好不好,无所谓;手无缚鸡之力,也无所谓。到小学门口看一看,背书包,也都是老人。

“戴眼镜、体质差”,成为中国孩子的写照;体质差的后果,还带来意志力差、专注力差、缺乏魄力、责任感差等许多衍生问题。

在上海,经常看到欧美的“老外”,带着孩子做运动,甚至是冬天,还穿着单薄的衣服在打球;而中国的孩子,穿着厚厚的羽绒服,捂得脸蛋红扑扑的;孩子热得出汗,还不脱衣服,给衣服里塞块毛巾,用来吸汗,这是何苦呢?中国孩子的感冒,往往不是冻出来的,而是热出来的。穿上厚厚的衣服,不让运动,这与孩子好动的天性相违背的,这种“爱”,还是爱?

这种文化传统,在中国社会根深蒂固,几乎盘踞在我们每个人的脑海深处,我们不自觉地给孩子套上枷锁,让他失去活力。

我们责怪过教育体制,而教育体制的设计者,何尝不是我们这种观念?教育体制在全民意识没有觉醒之前,往往无法改变,所以,让孩子恢复活力,还得从父母自己的观念开始,从家庭生活开始。

别让孩子的骨架里藏着虚弱!

让身体秩序失衡的喂养习惯

健康是吃出来的,喜欢养生的妈妈,很清楚这点,而对于孩子,道理也一样。

孩子不吃饭怎么办?这是多数家庭的问题。为什么现在孩子们都不喜欢吃饭呢?难道是进化的结果?

显然不是,都是打人惹得祸,打乱了孩子的饮食秩序!

一日三餐,是人类进化的结果,吃完饭,消化好,血氧与能量供给大脑与肢体,从事脑力与体力劳作。

而孩子们,除了一日三餐,还有不间断的水果、点心、奶粉,胃里从来不闲,气血都停留在胃部,用作消化;而大脑与肢体,却得不到集中的能量,致使运动能力与思维能力受影响。

由于胃里不缺食物,于是三餐也无食欲,只得哄着吃饭、想方设法喂饭,进入恶性循环模式。

在饮食上,中国孩子面临很大的困境:

1、吃饭不是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是家长的目的,吃不吃、吃多少,自己不能做主;

2、父母不知道孩子该吃多少,于是尽量喂,孩子说吃饱了,还要塞上一口,或者把剩下的吃完;

3、给孩子吃得过于精细,肠胃没有经历粗粮的磨砺,消化能力差,容易产生肠胃疾病;

4、从小的饮食习惯,造成孩子比较偏食,营养不均衡,即使另外补充营养品,也不足于弥补;

5、中国食品安全堪忧,食品中的抗生素、激素泛滥,“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中国式名词层出不穷;孩子的肥胖、早熟,许多与食品有关。为什么“三鹿奶粉”事件后,中国人不买国产奶粉,不是因为有钱任性,而是对中国食品安全没有信任了。

在食品安全上,我们这一代的孩子,可能还是无处可逃,只能努力少吃垃圾食品,减少有毒物质的摄入;但是,在饮食习惯上,完全可以改变的,这方面的改变,不是孩子,而是父母自己。

1岁以后的孩子,完全可以一日三餐,不必特意吃点心、零食;如果给孩子吃水果,尽量在饭前1-2小时,而且不要多量,让他在吃饭时,已消化完成;就像距离产生美,让孩子有饥饿感,吃饭才会香。

依靠孩子自然的生命力

孩子的身体是个系统工程,既是生物的系统,又是心理的系统,相互作用,可以促进的方面很多;“生命在于运动”,我们今天主要从运动健康来讲,因为这方面父母不必深入学习,只要转变观念,就可以帮到孩子。

别让孩子的骨架里藏着虚弱! 第2张

0-6月龄

孩子肢体肌肉、关节、运动神经,以及与感知觉还未统合起来,接受到刺激,会发生条件反射,而难以自控;因此,需要父母帮助他运动起来,每天坚持运动:

1、把手指放在他的小手里,他会用力抓握,手指与手臂的关节、肌肉得以发育;

2、用手掌抵住他的脚跟,他会蹬踏,大腿肌肉与关节会得到发育;

3、抱起他,手掌托住后背,稍稍倾斜,他的脖子会用力保持脑袋平衡,颈部肌肉与颈椎会得以发育;

4、帮助他翻身,他在身体失衡中,会努力找回平衡,全身肌肉都在发挥动能;

5、为他四肢、身躯、后颈做按摩,揉揉他、捏捏他,让他肌肉受舒舒服服地刺激。

7-12月龄

孩子身体开始自控,全身肌肉、关节、运动神经与感知觉进入最重要的统合发展阶段,也就在这个短短的阶段,孩子完全翻身、安坐、爬行、扶立、巡行、站立、行走等系统运动,转眼间进化成一个完整的人。因此,父母为他创造学习运动的机会,尤其重要:

1、不要穿过多衣服、束缚他的肢体,让他能够活动自如;如果是冬天,室内温度调节适度,就不必穿得过厚;

2、腾出空间。孩子已不满足于床上的空间,需要你开动脑筋,给孩子设计运动空间与路线,比如,从儿童房(卧室)、走廊、客厅,布局成多区域的空间,让孩子自由爬行、巡行与行走。

3、地面设置。不必清一色铺上安全地垫,不必以“安全”与“卫生”为理由制止孩子的运动;主要使用地板,局部铺设地垫、地毯,这样,不仅丰富孩子的环境,还有利于触觉发育、空间方位感与探索兴趣。

4、教具材料设置。孩子的感官对动态的事物非常敏感,他的感官功能就是在捕足动态信息中快速发展,并刺激他做出运动反射;如,玩具架,悬挂着各种颜色、声音的器件,放在地面,他会用手去抓;运动的球、拖拉玩具,他会去玩;能抓在手里的小物体,他会抓起来,敲一敲、扔一扔,发出声音,看它掉下去。一方面,父母需要与他互动,让物体动起来,吸引他关注与参与;另一方面,可以把几件物体摆放在他的运动路径上,让他不期而遇,培养好奇怪心与探索能力;而多数的物体,放在墙边的教具架上,逐渐培养收用教具材料的秩序感,为下一阶段作“前准备”。

5、自由原则。孩子想坐就坐,想爬就爬,想站就站,想走就走;大人不要刻意训练,如,用学步车、行走带,或者硬拎着他学走路,孩子的下肢承受力是循序渐进的生长过程,过急,会让他厌恶运动、影响形体,甚至下肢变形,成螺圈腿。

别让孩子的骨架里藏着虚弱! 第3张

13-24月龄

这是孩子肢体运动能力与感觉统合能力精细深化的过程,从走到跑,不仅表现在运动空间变大、体能变强,而且各种精细的动作,你能描述出来的,几乎都在他身上体现;因此,从运动技能出发,为孩子创造机会:

1、运动空间。家庭已无法满足他的活力,他嚷着出去,小区、公园、广场、商场,公共的活动空间,都成为他的地盘与路径;你为他提供丰富的活动场景与空间,激发了他的运动兴趣,也为他下一阶段的社会性发展作了“前准备”。

2、运动形态。这阶段孩子敏感于环境的适应,他更喜欢于环境探索,而不是操控运动器械。如,在不同的地面上行走、奔跑:地砖、木板、泥地、草地、沙池;在不同的物体上攀登爬行:台阶、大石头、土坡、滑梯、座位、摇摇马、游乐器械。

3、互动性。此月龄,孩子与看护人的互动关系,处于高峰期,亲子互动,将为孩子的运动提供兴趣与情感抚慰;父母与孩子一起走、跑、追、游戏,孩子的运动策划与应急反射能力,都会增强。

4、双手精细动作与肢体大运动的结合。此月龄,孩子双手精细动作也处于发展敏感期,他喜欢动手,用手去探索各种事物,感兴趣的东西,会吸引他,去动手,于是,动手又动腿的运动,孩子很喜欢;如,扔球、追泡泡、拖拉玩具。

5、兴趣原则。孩子处于执拗期,不喜欢命令,如果不受尊重,就会与大人唱反调,如果不是自己的兴趣,压根就不听话;所以,这个月龄,只有孩子自己喜欢的,才会迸发出激情,转化成运动的能量。

25-36月龄

这是孩子运动习惯养成与大运动能力开发的重要阶段,孩子未来是否喜欢运动,往往是这个阶段固化成习惯;如果没有养成习惯的,进入幼儿园与小学以后,也不喜欢运动;庆幸的是,这个月龄,孩子特别喜欢大运动,并且喜欢借助器材,表现自己的运动才能。

1、器械运动。孩子已不满足于自己肢体的运动,开始对借助器材,延伸自己的运动能力,充满了兴趣。如,儿童自行车、滑板车、打秋千、滑滑梯、跳绳等,虽然刚起步、做不好,但在尝试性接触中已诞生了兴趣;因此,父母带孩子去体验各种运动项目,很重要。

2、满足征服欲。这阶段的孩子,对环境的征服欲很强,比如,当他几经努力,终于爬上一块比较高的石头,心理充满了成就感;每带到一个新的环境,孩子常会观察,哪个目标是他想去探索与征服的,于是就去做了,因此,父母要多给他提供新的环境,并放手让他探索。

3、社会化原则。这阶段孩子处于社会性学习期,已不满足于看护人的关系,逐步对小区与社区的人际接触感兴趣,刚开始,会与大孩子玩,接下来,才会与同龄、小龄的孩子玩;刚开始,他做为跟随者,参与大孩子的活动,模仿与互动,表现自己;接下来,尤其3岁后,他会成为领导者,发起一样活动,带动大家一起玩,展示自己。社会性的发展,大家一起玩,成为他的兴趣,因此,父母多带他与孩子们相处,这会让他动起来。

4、大人同步原则。想让孩子热爱运动,父母要成为玩伴,参与孩子兴趣的运动项目,这种稳定的伙伴关系,可以让一样运动兴趣得以持续,并成为孩子的爱好与特长。这弥补了现在的社区,各顾各的,孩子很难找到固定玩伴的缺陷。如果大人没有兴趣的,要为了孩子,培养自己的兴趣,去跟随孩子的兴趣;而不强求孩子跟随自己的兴趣。

别让孩子的骨架里藏着虚弱! 第4张

4-6岁

这个阶段,孩子上幼儿园了,多数父母把孩子的运动,交给了幼儿园,认为交了钱了,幼儿园必然会承担起孩子运动的责任。实际上,中国幼儿园对孩子管制太严,生怕摔伤、弄脏衣服,怕被父母指责,而不敢给孩子玩的自由;精良的运动设施,多数时间是个摆设,放着给家长看的,而不是给孩子玩的。

1、父母的责任。孩子户外运动的机会,还得依靠父母来创造;多一些时间,陪伴孩子运动,才能满足孩子的运动量。孩子食欲不振、身体肥胖,也通常与运动不够有关,他体内积累的能量,缺少通畅的代谢;过于忙碌、或者喜欢“宅”家的父母,需要改变一下生活方式了。

2、发展爱好。孩子会对运动项目产生偏好,在某一个阶段,会对某项运动充满了热情,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发展成爱好,并扩展对这种爱好的文化认知。如,孩子喜欢足球,他就会关心电视里的足球赛事、喜欢手机里的足球游戏、喜欢球星的球衣、喜欢球队的马克杯、喜欢与孩子们一起踢球、以及喜欢足球的知识与新闻,他会把爱好,发展成一种文化体系、生活方式与社交方式。由此,运动,升华成孩子的学习方式,使孩子拥有超强的自学能力,以及体系化思维模式。

3、参与竞赛。合作与竞争,是这阶段孩子社会性的表现,未来的社会生存经验,通常是以这个阶段的经验为基础的。团队协作能力、争强好胜的个性,是这阶段重要的养成期。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竞赛、组织小区孩子们一起玩,都是好的方法。值得留意的是,父母要把自己的能力“降低”,与孩子保持“势均力敌”,这不是糊弄孩子,而是“一边倒”的竞赛,孩子会放弃;尤其不要把竞赛,变成父母的逞能,这样会在心理上矮化孩子,你的高大形象似乎树起来了,而孩子的信心却塌方了。

运动对于健康太重要了,希望你能了解。让你的孩子运动起来,你自己也运动起来,并告诉身边的父母,也一起运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