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3岁 > 幼儿教育 > 怎么样回答好奇宝宝的“十万个为什么”?

怎么样回答好奇宝宝的“十万个为什么”?

来源:亲亲育婴馆    阅读: 1.74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为什么要喝水吃饭?

为什么要睡觉?

为什么太阳是红色的?

为什么隔壁家的小妹妹叫多多?

为什么下雨我们要在家里待着?

……

如果你的孩子不断问你这些「为什么」,你会怎么做?是不是答又答不过来,不答自己又过不去?我这段时间就是这样啊!

最近,我家哥哥Joshua就进入了追问「十万个为什么」的爆发期,就算是看一本绘本,他都会睁着天真又可爱的双眼,问半个小时的「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弟弟也被感染了,所以两只好奇宝宝一起追着我问「为什么」……而且经常同一个问题,反反复复问!

甚至,当我很用心回答他们问题的时候,话都还没说完,他们马上又抛来一个问题。「你们究竟有没有在听啊?」,我也忍不住「咆哮」,真是让我又好气又好笑嘛。

怎么样回答好奇宝宝的“十万个为什么”?

我还记得以前做过一个征集:娃才是天生的段子手啊(←戳链接可笑),一个妈妈专门发私信给我,她的娃总是问「为什么」,听娃跟她爸的对话,总是要笑哭:

娃:爸爸,人为什么会长高?

爸:因为人会吃饭啊,吃饭就会长高。

娃:那人越长越高,为什么不会长到天上去?

爸:因为人长到一定程度就不长啦!

娃:那人为什么还要吃饭?

爸:……

不知为什么,我对这个段子印象很深,每次想起都哈哈大笑,孩子的古灵精怪真的是我们大人无法企及和想象啊。

其实,只要有孩子,这样的情景你迟早都会遇到。

哪怕你家宝宝还小,哪怕他还只是在吐奶泡泡或者刚咿呀学语……这一天总会来,他总有一天会变身为「十万个为什么」好奇小宝宝。

当孩子打开了「为什么」这个脑洞的时候,似乎就陷入了一个无穷尽的「为什么」的小宇宙里面,他将他几乎身边可能捕捉到的信息都搜罗起来,把所有的问题全都砸向了我们,还要睁着双天真又可爱的双眼……

今天,我想分享给大家我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面对陷入无穷尽「为什么」小宇宙里的孩子,我们做为父母该怎么回应呢?

其实,我自己一开始面对哥哥弟弟的追问,也经常是懵的,也试过忍不住反问他们:「你们为什么总是有那么多为什么?」但后来,也是慢慢找到一个方法,这个方法不仅让我和兄弟俩玩到了一块,也缓解了我要做「全知全能」妈妈的压力(捂脸)……

这个方法,就是三个「忍住」。

忍住内心咆哮的「为什么」

大家可能还没有意识到,其实大人也很喜欢对孩子说「为什么」。

比如:

你为什么打人呢?

你为什么迟到呢?

你为什么就是不听话呢?

当我们这么说的时候,我们大多是抱着批判的心理看孩子,单纯为了了解更多的答案,并由此来进行对孩子的行为的判断。

但是当孩子提出「为什么」的时候,大多数指向完全不一样的原因。所以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妥善地不要在孩子重复问「为什么」的时候,也提问「为什么」。

为什么你脑袋里总是有那么多问题啊?

为什么你就不能安安静静坐下来玩呢?

以上这两句我一开始也会反问哥哥弟弟,但后来想,这个问题我们肯定也知道根本是不可能会有答案的,如果孩子知道就不会问我们为什么了,不是么?最糟糕的是,我们这样反问的姿态和语气,不仅曲解了孩子好奇的本心,也容易传递给了孩子一个信息,「原来问为什么是错误的」。所以后来我再没有这样问过了。

诚然孩子的提问有时候真的很无厘头,也让我们很烦躁不堪,但是一棒子打死提问的方式,其实也容易矫正过枉,等孩子真的对任何事情都不再好奇,也不会再提问为什么的时候,我想我们可能又会懊恼,「为什么孩子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了?」

我于是转变了提问的方式,首先把反问语气变成疑问语气,然后想要从孩子那里获知答案的问题改成开放性的引导,比如:

你为什么打人呢?

你为什么就是不听话呢?

换成

可以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你为什么迟到呢?

换成

你看起来是因为有事情才迟到的,可以告诉我是什么原因吗?

我发现这样跟哥哥弟弟沟通之后,不仅平息了自己的情绪,也引导他们和我一起找到事情的原因,这就是比较合适的就事论事的方法。

忍住想做「多啦A梦」的心思

当孩子把无数个为什么抛给父母的时候,另一种父母常有的反应就是「积极回答」。不知道你有没有意识到,我们其实一直会自觉或不自觉去当孩子的「多啦A梦」。当孩子求救的时候,就是我们变出无穷尽酷炫法宝的关键时刻了。

孩子一遇到难题,我们因为想尽可能地教会孩子而立刻回答,甚至在孩子自己都还没有提出问题的时候,就一直在旁边补充自己知道的所有的知识。或许心里还会忍不住泛起自豪感,「孩子能问这样棒的问题,我们肯定得好好教」才是。

可是你知道吗?这个做法其实就是往「填鸭式的教学」上狂奔啊。当然,填鸭式的教学一样可以让孩子长大成人。但是一直受着填鸭式教学长大的孩子,他的学习其实失去了基本的乐趣。这一点,我自己感同身受。

在没有去香港之前,我知道自己学业成绩很好,但是这些教学知识我基本上很少去质疑或者思考为什么和好不好,因为所有的人都告诉我,「你记住这个公式和运算法则就好了」。要知道,题海战术基本上也是我们备考的常规准备功夫。

可是当我去香港之后,我才意识到从督导到教授,大家面对「为什么」的态度是完全不一样的。

比如我们跟进个案的时候,教授会在课堂上提问,

大家怎么看这个个案?

觉得治疗师做得好吗?

不觉得这个做法有点牵强吗?

你们觉得为什么患者会边说边转笔头?

……

刚开始我会下意识地想标准答案,或者根据标准答案回答,被教授点评了一句「你回答得很好,但看得出来,你不是在思考。」

教授的话让我醍醐灌顶。思考,并不是看了一场个案咨询的现场,并且知道答案和理论就可以体现出来的能力,思考,是我们仔细看每一个场景后,懂得如何去找到自己自身想法的过程。

孩子更是如此,他的学习能力并不会因为他问题的答案就能掌握,他的学习能力也不靠如何回答标准答案来体现。孩子恰恰需要不停地被提醒「你要去思考」这个行为,才可以最终养成「思考」这个习惯。

因为我自己成长中的这段经历,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一直坚持一个简单的习惯,就是在孩子问「为什么」的时候,我会反问孩子:

你觉得呢?你是怎么想的?

前几天分享了自己给孩子下载的陪玩APP(戳蓝字回看),但其实在每一次孩子结束了一个游戏之后,我总是会照例问孩子问题,

Joshua,你觉得这个游戏好玩吗?

等孩子说完自己对游戏的感想后,我还会继续提问,

你觉得游戏特别的地方在哪里?

游戏有什么可以改善的地方?

你觉得弟弟/哥哥为什么要设计这图像?

……

一开始的时候,孩子们当然都是像我那会刚入学一样,一脸懵的状态。但是因为我每次都这么问,久而久之,我发现孩子的态度和行为也都一直再变化呢。他们真的会去对经常玩的东西进行思考和复盘,并且会冒出一些新的想法来回答我的问题。

只要是问题就好,你可以继续延伸,比如「你为什么这么看呢,你发现了什么?」、「你观察到了什么?」等等。

同样,这些反问还可以延伸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们要习惯提出「你觉得呢?」类的问题,才能实际帮助孩子学会训练自己思考。

忍住喋喋不休的发问

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你觉得呢?」这个问题对孩子来说很有帮助,但是不代表我们需要一直叨叨不休的对孩子发问。

将心比心想一想,孩子整天在我们耳边说「为什么」,我们都会烦躁不堪,那换成我们叨叨不休地发问「为什么」了,孩子肯定也会完全被轰炸得失去耐心。

最好的发问时机,是孩子有好奇的事物的时候,不是之前,也不是之后,是刚刚好。比如看完了一场动画片之后孩子仍兴致勃勃、记忆犹新,比如孩子刚开始提问「为什么」的时候他好奇心盛,无论如何都想了解。这些都是好时期。

比如当我家哥哥Joshua问我,「为什么太阳是红色的呢」?我也会反问他,「你觉得呢?为什么太阳是红色的呢?」

当你将这个变成习惯用语的时候,我相信你会和我有一样的感受,孩子每一次的答案都不一样,里面有他太多的好奇和探索。

我家哥哥Joshua今天可能说,「我觉得是因为太阳太热了,就像我一样满脸通红」,这个时候,我会回答,「这真的是一个很棒的解释。我也发现了,你的脸蛋和书里的图片还真的有点像呢,你观察得很仔细」。

明天可能就脑洞大开地想到了一个新主意,「因为太阳是一个大火炉,火的颜色就是红色里面混着金色的,太阳也是」,那这个时候,我会回答,「你启发了我,我还真没想过太阳的颜色里面有那么丰富的混色,你觉得还有哪些颜色呢?」

你的回答当然可以不一样,但是思路是一样的,让孩子去寻找答案。只要孩子有答案,或者有意去寻找答案,这个时候我们都应该积极地认可和鼓励。

在孩子还兴致勃勃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继续强化孩子找答案的过程,比如说去重新翻看书本,确认一下太阳的颜色、变化和细节纹路,以及和孩子一起去做类比,了解火炉和太阳的相似和不同的地方等,都是很好的做法。

那不好的时机是什么呢?当你和孩子介绍一个概念,孩子一脸无趣或者迷茫的看着你,那就是他不关心的领域,或者他还没有掌握的知识,那这个时候,你就要警惕,减少提问「为什么」。

我们常说,教养孩子过程中做得多不一定是对孩子最好的;去繁从简、点到即止和恰到好处,这三个步骤往往是教养方式中另辟蹊径的做法。

当孩子问我们「为什么」时,正是我们帮助孩子武装和掌握思考能力的好机会;当我们问孩子「为什么」,其实是反映了我们自己的想法;也唯有我们持续跟着孩子一起去思考问题,我们才能真正地体会孩子思考的状态。

幼儿健康
幼儿营养
幼儿教育
幼儿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