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3岁 > 幼儿教育 > 总对孩子说善意的谎言?请停止,它最伤娃的心!

总对孩子说善意的谎言?请停止,它最伤娃的心!

来源:亲亲育婴馆    阅读: 3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试问一下,你有没有跟孩子说过善意的谎言?有时候,我们怕解释麻烦,就会抛出一个简单的谎言出来掩饰。但是,这种我们大人看起来无伤大雅的“善意之谎”,却有可能给孩子带来无法估量的伤害!

总对孩子说善意的谎言?请停止,它最伤娃的心!

来美国前,大学同学M发微信向我诉苦,她和5岁的儿子有了矛盾。

五一假期,表姐带着3岁半的女儿来做客。要走时,小姑娘看上了家里的滑行车,坐着不肯下来。她想干脆送给表姐,反正儿子已经大了,放在家里占地方,不如做人情。

但儿子却不同意:“这是我的车,我不想给别人!”小姑娘嚎啕大哭,表姐哄也不管用,有点儿下不来台。

M把儿子带到卧室,悄悄说:“你还记得今天吃饭时,小妹妹总打喷嚏吗?她感冒了,未来几天不能出去玩儿会很无聊。咱把这车借给她吧,等她病好了再还回来。”

儿子犹豫了一下,终于点头:“那就借吧。”

虽然表姐推说不要,但无奈女儿拿到车才肯走,就收下了。M觉得事情挺圆满——儿子后来还专门画了幅画,说等妹妹病好了再见面时就送给她,把M感动得够呛。

谁料想,端午节到表姐家拜访,竟发生了不愉快。

总对孩子说善意的谎言?请停止,它最伤娃的心! 第2张

M的儿子找妹妹要那辆滑行车,女孩不肯给。她儿子就理论:“这是我的车!你生病了我才借给你的,你病好了应该还给我!”

小姑娘当然不肯。两个孩子争夺中,女孩被推倒了,哭着向妈妈告状:“哥哥抢我的车!还说我有病!”M只好向表姐解释了原委。

晚上告辞时,表姐非让把车带回去,M当然没拿。几天后,小车竟然被送到M的娘家。原来,表姐跟自己的妈——M的大姨讲了这事。

“说我儿子都5岁了还舍不得玩具,太幼稚;

又说她家不缺钱,不要二手东西,是我非要给;

还跟我妈说,没事别咒人家孩子生病,对自己不好……

什么意思啊,简直气死我了!”

最大难题还是儿子,最近不像以前和妈妈那么亲密了,“你说我招谁惹谁了?搞得现在里外不是人!”

总对孩子说善意的谎言?请停止,它最伤娃的心! 第3张

“孩子不开心值得理解啊,毕竟你对孩子撒谎了呀。”

“我当时那么做还不是为了俩孩子都高高兴兴吗?难道要一直闹下去?不过就是个善意的小谎。”

我叹口气,难道只要挂上“善意”二字,一切就顺理成章了吗?说说我的亲身经历吧。

小时候,我有一条特别心爱的黄裙子,不仅穿着舒适,而且裙摆设计特别,有间隔的镂空,绣上了蕾丝。不管是学校春游还是参加亲戚婚礼,我都硬要穿着去。就算后来蕾丝都挂破了,我让妈妈裁短了还接着穿,一直穿了3年。

小学一年级快结束的夏天,学校号召给遭水灾的地区捐衣服。我妈帮我挑了几件穿不下的旧衣服,要把这条裙子也捐了。我很舍不得。我妈说:“你现在个子高了,裙子显得太短,穿不了,与其在柜子里放着,不如捐给有需要的人。”

我当时7岁,从心底觉得能“无私奉献”、“帮助灾区人民”是很了不起的,要做一个有爱心的孩子。于是尽管不舍,我还是把这条裙子一起打包交了上去。

总对孩子说善意的谎言?请停止,它最伤娃的心! 第4张

当天我把水壶忘在学校里,跑回去拿。教室里还有人没走,我的班主任和一个叫静的女同学正在聊天,而静的身上正穿着我的那条黄裙子!

我当时就呆住了:“为什么你穿着我的裙子?”

静的个头比我小,衣服穿起来刚刚好。她也呆住了,光看我不说话。

班主任说:“这是你的裙子啊?你不是已经捐了吗?给她穿也一样啊。”

“不一样啊,我是捐给灾区人民的!不是给她的!”

静的课桌上还有许多衣服,正是早上大家捐的那些,老师正从中给她挑。我当时很气愤,心想,你们怎么能从捐给灾区的东西里扣下自己喜欢的?捐献是骗人的吗?

“那你把衣服拿回家吧。”班主任示意静把裙子脱下来还给我,静一边脱,一边红了眼眶。

“我是要捐献的……”

“你不愿意给同学就不用捐了。这里还有哪件衣服是你的,都拿走吧。”

总对孩子说善意的谎言?请停止,它最伤娃的心! 第5张

这下换成我红眼眶了。我觉得自己又气愤又屈辱,从包袱里挑出自己捐的衣服,一把抱在怀里跑回了家。我妈见到我,问:“你水壶呢?衣服怎么拿回来了?”我半天都说不出话。

后来班主任找我妈谈话。原来,静的家里经济比较困难。老师想从大家捐的的衣服中挑几件留给她,却被我撞上了。为了保护静的自尊心,免得被同学议论,老师隐瞒了这些。

但我好久都摆脱不了委屈和愤怒的心情——班主任是好心,没有错;静是无辜的,也没有错;那么我又做错了什么呢?我怀着一颗“爱心”要献,却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当了一把“恶人”,伤害了自己的同学,还被剥夺了“做好事”的权利。

直到小学五年级我转学前,我和静都很少说话。我一直记得她当时红红的眼圈。那天,我把衣服抱回家时满心的委屈,她脱下裙子时也有着同样的感受吧?

总对孩子说善意的谎言?请停止,它最伤娃的心! 第6张

当谎言顶上了“善意”的帽子,就像免死金牌加身,让人反驳不得、批评不得,仿佛所有是非曲直都可以绕过去,一切都变得理直气壮。

可是,这强加的善意背后,隐藏着多少私心和不公平呢?

朋友之所以对儿子说慌,真实的动机是她想尽快结束纷争,清理家里的旧物,顾全表姐的面子,但对被迫放弃滑行车的儿子来说,并不公平。

班主任之所以作出隐瞒,真实的动机是她想帮助静,但又不愿让学生知道自己打破规则,私自挪用大家的东西,对无辜被责备的我来说,也并不公平。

善意的谎言就像皇帝的新装,一旦被戳破,在场的所有人都会尴尬。但再天衣无缝的谎言,都会有被揭穿的那天。当孩子发现自己最信任的、最依赖的家长、老师,面不改色地欺骗了自己,那种世界观的坍塌,甚至可以改变他的认知和成长轨迹。

总对孩子说善意的谎言?请停止,它最伤娃的心! 第7张

童年,是一个人建立安全感的关键时期,而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如果在这个时期,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信任感被打破,有可能对未来的世界观和人际关系产生巨大的影响。国外就有研究指出,被父母欺骗过的孩子,以后更容易有撒谎行为,例如考试中作弊,或是在婚姻中不忠。

有些家长觉得一些“善意的谎言”并没有那么严重。例如,孩子害怕打疫苗,哭闹着不肯去,爸爸妈妈可能会说“我们今天不是打针,就是去让医生开点药”,或者是“打针一点儿也不疼,我保证,不信你试一下”。

这些小谎无伤大雅,又是为孩子好,为什么不能用呢?但如果我们真的用了,会是什么结果呢?孩子知道自己上当受骗,下次更不肯来了,而且再也不相信我们说的那些话。

孩子惧怕打针,你可以采取很多更好的方法引导:

在平时就和孩子玩儿小医生的游戏,安排打针环节;

在孩子打疫苗的两周前就告知这个消息,偶尔提醒一下,让孩子有心理准备;

给孩子正面的、积极的心理建设,树立“宝宝能很勇敢”的自信心;

在去打疫苗的时候如实告知后果“针扎的时候会有一点点疼,但你数5个数就会过去,也就不疼了”;

给孩子鼓励和依靠,“宝宝非常勇敢,妈妈会抱着你/握着你的手,如果你害怕就不要看,看妈妈”;

打针结束之后,拥抱他并且表达赞许:“你今天表现非常勇敢,我真为你骄傲!”

瞧,真相是,我们之所以选择“善意的谎言”,并不是因为没有其他方法,而是因为它用起来更快捷、看似更省事。

我还是那句话,“你想快,但是成长没有快进键”。孩子的心有多真,受伤就会有多深。说谎很容易,要弥补却极难。

总对孩子说善意的谎言?请停止,它最伤娃的心! 第8张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提问:“被父母欺骗是什么感受?”每一个答案都传来曾经心碎的声音。

椒盐蘑菇云:

如果可以的话,希望做父母的尽量不要欺骗孩子,哪怕是一些善意的谎言,因为孩子对父母那种全心全意的信任真的很难得,一旦破坏了就永远没有了。

就像后来的我,很多次鼓起勇气想相信别人,但是总是不由自主地怀疑。很多时候父母说什么,我第一反应都是害怕,怕他们又骗我,又把我当傻子。

可悲的是,后来几次类似的玩笑没有骗到我,而爸妈还觉得是因为我变聪明了,想想都可笑。

我受骗不是因为我笨,而是我愿意相信你,我没有受骗也不是因为我聪明,而是要相信你,我已经不愿意了。

匿名用户:

意识到被处心积虑欺骗了以后,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明白了自己在父母眼中的地位、角色,明白了父母捍卫他们自身利益的决心。过往种种有了解释,从此放弃幻想,开始学习摆脱道德绑架。他们再打悲情牌不会得到回应。

Lily:

被父母欺骗了好多次,虽然可以勉强算得上是善意的谎言,但是最后基本上都没有落得善意的结局。后果就是我越来越没法相信周围的人,包括至亲。

做事情不会去依赖他人,只是因为单纯觉得没有人会真心为你付出,没有人可以信任,没有人靠得住。感情淡薄,内心冷漠,时时戒备。

匿名用户:

我只记得我当时哭的很伤心,我觉得我很很很傻逼,竟然靠着没有的事情想了两年,直至今天对街舞什么的没那么大兴趣了,提到这个事居然还会鼻子一酸,当时我甚至狠狠地发誓,我以后再也不要相信爸妈,好像到今天仍有影响。

所以,别再不把那些所谓“善意的谎言”当回事了。曾经是孩子的我们怎么会不知道?就是这些善意的谎言,才最伤孩子的心。

总对孩子说善意的谎言?请停止,它最伤娃的心! 第9张

花时间妈妈表示,曾一度困惑,“善意的谎言”是否适用孩子,是个挺有争议的话题,我是否能表述好自己的观点。但越写,越发现,原来很多争议来自概念的混淆。

譬如有的妈妈说:“如果孩子收到自己不喜欢的礼物,我教他还是要说谢谢,不行吗?”当然可以!因为我不觉得这是“谎言”,而是“礼貌”,更是真心的表达——虽然礼物并不是我最想要的,但别人的关心依然值得我感激。

有的人会问:“那告诉孩子圣诞老人或者哈利波特是存在的,不也是善意的谎言吗?”不。我觉得神话、传奇人物、小说、绘本,并不是“谎言”,而是“故事”,根本不是一回事。

我不喜欢“善意的谎言”,因为说到底是一种不尊重。往往意味着,我替你做了判断,或是决定,你只要接受就好。而这其中,或多或少隐含着一些目的性,可能是为了省事、省时间,或者达到“我想要的效果”。

我曾经读到一篇微信文章,是一个妈妈教读者,“如何教你的孩子说善意的谎言”。

有一次她不想做饭,带儿子去吃了烤肉,但因为姥姥不喜欢孩子吃这类食物,每次都批评她,她不想回家后费力解释,于是告诉孩子,千万不要对姥姥说真话,“这是善意的谎言”、“我们是为了她好”、“为了不让她生气”。

然后她又担心孩子会对自己撒谎,所以和孩子约定,“善意的谎言不能和妈妈说,只能和别人说”。

你瞧,孩子不仅学会了说谎是被允许的、怎么说谎,还学会了双重标准。而这个妈妈字里行间的得意洋洋,让我一边叹息一边迅速点了“退出”。

今天上课时,老师还在说,我们想要孩子成长成什么样,就要自己先做到那样。那么,想要孩子成长为一个诚实、真诚的人,就先从我们自己做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