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教育资讯 > 和孩子分离会经历几个阶段

和孩子分离会经历几个阶段

来源:亲亲育婴馆    阅读: 2.86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和孩子分离会经历几个阶段?爱孩子,下面这6步是必须经过的,人世间有太多的爱以聚合为目的,唯有亲子之爱是为了分离!这里的分离是心灵的自立,不是情感的生疏。让我们善待一次次的分离,呵护孩子的成长!


呱呱坠地的一瞬间,孩子经历了第一次痛苦的分离,而这样的蜕变只是一个开始,从此,断奶、自理、入园、分室而卧等等分离将接踵而至。

审视孩子的成长过程我们不难发现,一次次的分离让孩子渐渐长大,作为孩子的陪伴者,我们在孩子与自己的分离过程中,最应该注意的正是循序渐进。

0~12个月

第1次分离【剪脐带】

"顺产,母亲给孩子最为珍贵的“见面礼”

我国是“剖宫产大国”,历经这么多年,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剖宫产的弊端,现在返璞归真,大力倡导顺产,倡导顺产的很多理由大多与产妇的健康与恢复、孩子的动作发展有关。

其实,剖宫产对孩子的心理也有极大的影响——熟睡的胎儿被从温暖的母体剥离的瞬间遭受的惊吓,一点儿也不亚于熟睡的成人在午夜被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拉起并快速逃离。

这样的惊吓,我们成人也要许久才能平复,对于从未遭受过惊吓的胎儿来说,剖宫产的惊吓需要母亲几年的呵护来平复。因此,有专家建议,对于幼儿末期的母子分室而卧,剖宫产的孩子要比顺产的孩子晚一些时间。

而顺产的孩子,在母亲痛苦地经受阵痛的时候,孩子就接受到了要出生的信号,在一次次的宫缩挤压之中,孩子有充分的时间去缓冲,那频率由低到高、幅度由小到大的宫缩,与其说是对母亲的一种考验,不如说是对孩子的一种召唤,“宝贝儿,准备好了吗?我们一起努力!”

在这种循序渐进的召唤下,诞生的瞬间虽然孩子也经历了从母体剥离而带来的光线、温度、湿度等环境的巨大变化,也经受着分离的考验,但,那样的惊吓要比剖宫产“晴天霹雳式”的分离产生的惊吓小得多。

所以,我们不妨把那场痛苦的战争视作一场温暖的呼唤,以减少宝宝稚嫩心灵在第一次分离之中的创伤。接下来,我们要继续用母乳喂养在母子之间搭建一座温暖的桥梁,让身体上的链接以这种肌肤相亲的方式继续存在,这是对那场分离最好的平复与滋养。

和孩子分离会经历几个阶段

12~18个月

第2次分离【断奶】

“好的断奶方式应该是“无声的”

断奶是1~2岁孩子要经历的人生第2次分离,与第1次一样,绝大多数的宝宝还是被动的。在民间有很多关于断奶的秘籍——往乳头上抹辣椒、大蒜,妈妈装病称母乳有病菌,妈妈装疼让宝宝同情,妈妈为了断奶和宝宝分室而卧甚至送回老家……可以断言,这些方法都是错误的,因为这些方法,都是戛然而止,都是通过让孩子接受负面的刺激,被动而痛苦地选择与母乳分离。

对于这样的分离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处于热恋之中的一方突然被另一方毫无理由毫无征兆地抛弃。对于成年人,这样的伤害需要几个月甚至更久去平复,对于婴儿来说,这样的分离又是何其痛苦?

好的断奶方式应该是“无声的”,让孩子在循序渐进中轻松快乐地面对断奶,这样的断奶不是某一天某一刻的戛然而止,而是几个月时间的过渡。

我们可以每周(或每半月)减少一次哺乳的次数,比如平常一日哺乳5次,断奶的第一个阶段为每日4次,然后3次,以此类推,逐次减少,同时逐次增加辅食,让宝宝在多种食物的味道中淡化母乳减少的痛苦。

如果宝宝情绪不好,母亲也不应该减少拥抱孩子的时间,恰恰相反,应该用拥抱及语言来鼓励孩子的断奶行为。

18~24个月

第3次分离【自主】

“不”的背后是成长的需求"

2岁左右的孩子习惯说“不”,不让妈妈抱、不让妈妈喂、不让妈妈穿衣服、不愿意按时回家……

从心理角度而言,此时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个转折期,他们有强烈的“独立性需要”,想通过自理、自作主张体验自己的成长,这是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突出表现,也是孩子第一次主动地要求分离。

妈妈们处理这一时期的问题往往会有两个误区:

第一,满足孩子独立需要的度把握不好,原则上,我们不应该一味满足,但也不能过多地限制。过多满足,容易造成孩子任性,过多限制,会挫伤孩子的自尊。

所以,对于什么应该满足什么不应该满足,应该有明确而一致的标准,此时,也应该是家庭规则初步建立的时期,让孩子在规则中自由成长。

第二,在处理与孩子的矛盾时,父母双方往往采取“红黑脸”的策略,认为不能全部孤立孩子,造成孩子的心理挫伤。但是,孩子会从这种不一致中体会到双重标准,渐渐地学会“看人下菜碟儿”、“告黑状”等消极的交往策略,这对孩子的发展是不利的。

科学的处理方式应该是“谁教育、谁安抚”,这样孩子不但可以体会到家庭成员一致的态度,还可以从教育与安抚中体会到,“妈妈批评我并不是妈妈不爱我”,这样的体验对于日后的家庭教育十分有利。

2~3岁

第4次分离【入园】

“作好准备,更好地迈向小社会"

从空间上来说,入园是自孩子出生之后经历的母子之间跨度最大的分离,一般情况而言,孩子要用两周的时间适应入园生活及分离焦虑。

两周是一个什么概念?如果我们成人有两周的时间生活在焦虑与不安之中,那将是一种怎样的状况?

可想而知,入园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种很大的分离挑战。

有位妈妈,孩子过完两岁生日就突然送入幼儿园,以前从未提过入园的事情,入园初期还是自始至终的全勤,在处理入园问题时只是给孩子强调入园的好处,并对孩子歇斯底里的大哭采取绝不心软的态度,致使孩子在早晨入园时哭泣了两个半月之久。她说,“别的孩子很快适应了,我的孩子那么久才适应”,其实这根本不是适应而是孩子的绝望。

这位妈妈在孩子入园前没有任何铺垫、入园后也没有合理的过渡,显而易见,这是非常不合理的,这种突兀而决绝的入园,对孩子的内心会造成很大的创伤。

因此,妈妈们要作好孩子入园的准备工作。这种准备是全方位的,可以提前半年开始。

入园前,您需要作好的准备

● 和孩子谈幼儿园里会做什么,怎么休息,怎么吃饭。

● 告诉孩子遇到问题向谁求助。

● 带孩子上那所幼儿园的亲子班。

● 帮孩子寻找一起入园的邻居小伙伴。

●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3~5岁

第5次分离【亲情的等边三角形】

“在养育中,父亲是不可忽视的角色”

3岁之前,几乎每个孩子最亲密的人就是妈妈,随着孩子情绪情感的发展,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父爱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稍稍淡化母子(母女)依恋,构建亲情的等边三角形成为一种重要的分离,这一分离的主动权更多在父母那里,孩子是被动的,但是,我们应该让孩子在这一被动之中获得成长。

“亲情的等边三角形”,顾名思义,就是母子(女)、父子(女)、夫妻之间的关系是对等的,换句话说,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与爸爸、妈妈是平等的。

我们常常见到的一家三口的错误关系恰恰是过高与过低的结合,在满足孩子吃喝玩乐等低层次的需要时,往往竭尽全力,但对于孩子的自理、自立等比较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却往往举步维艰,这对孩子的发展十分不利。

父爱的逐渐增多,会让孩子重新审视这一影响越来越多的角色。对于女儿来说,她可以从爸爸那里学习与异性交往的行为方式、欣赏异性的美;对于儿子来说,可以从爸爸那里学习同性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逐步成长为真正的男子汉。

在这个阶段,我们逐步淡化前期为了滋养孩子心灵而建立的亲密的母子(女)依恋,让家庭的关系以三角形的方式更加稳固,对于孩子的社会化成长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5~7岁

第6次分离【分室而眠】

“给孩子一片自己的小天地”

分室而卧被视作孩子自主自立的标志,很多书籍也列举出了不同版本的年龄,致使家长参照起来有些茫然,一般对于“分室而卧”,建议大家可以在6岁进行。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观点有三方面的原因:

● 6岁之后的孩子才基本具备分室而卧的能力。基本可以自己如厕不尿床、不用哄睡、不怕黑、不会坠床等。

● 如果过早,会与其他的“分离”撞在一起,比如母子(女)分离、入园焦虑等,这会让问题复杂化,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不利。

● 随着孩子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到了这个年龄,孩子会有分室而卧的需要,因此,引导起来比过早的分室而卧要简单得多。

与入园一样,分室而卧也需要前期的铺垫与后期的过渡。

“利用现有的榜样”

由于5岁的孩子已有很强的沟通能力,我们可以通过读图画故事等方式,给孩子一些现有的“图谱”进行生活参照,比如妈妈可以通过《阿毛好习惯》和宝宝说,“阿毛好乖,都能自己睡了!”“你羡慕阿毛吗?他已经有自己的卧室了!”

将分床而卧作为奖励

在心理铺垫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行适当的激励,比如宝宝不爱做什么时,我们可以将分室而卧作为奖励给孩子提出,一般在孩子的概念里,被奖励的都是“好事儿”,因此会激起他的兴趣,比如我们可以说:“当你能用积木搭建一座大桥的时候,妈妈就让你自己睡!”

布置温馨的小房间

为孩子准备一个适合孩子特点的卧室,环境既安全又舒适,进行间歇性的分室而卧,从开始的一月一次半月一次向一周一次逐步过渡,最后实现真正意义的分室而卧。

当然,在这期间,妈妈也可以从全程陪伴到哄睡后告别再到独自入睡逐渐过渡。也就是说,陪伴孩子分离的循序渐进应该是多角度多层次的。

编后语

在孩子接下来的人生中,面临的亲子之间的分离还有很多,比如住宿读书、结婚等等,作为父母,我们应当心甘情愿地一次次退出孩子的人生舞台,甘当孩子生活之中的配角甚至观众,让亲情越来越浓烈的同时,彼此之间的心灵越来越独立,这对于母亲而言,也是一次次的考验,但是,我们要勇于用自己的铺垫、引导与鼓励,让孩子自己去当大树、当大山,去演绎自己真实的人生。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