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行为心理 > 孩子过度依赖手机怎么办

孩子过度依赖手机怎么办

来源:亲亲育婴馆    阅读: 2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现在很多孩子在小学的时候已经具备一台高科技手机,甚至拥有其他电子产品。很多青少年都成为了电脑迷和患上网瘾,屏幕依赖症等。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种情况的严重性。

孩子过度依赖手机怎么办

近日,一份调查引发热议:全国约1亿未成年人使用手机上网,超六成10岁以前"触网"。同时,另一则新闻让不少中国家长心有戚戚:英国年龄最小的平板电脑成瘾症患者,仅仅4岁。看到自己的孩子也正与平板电脑和手机打得火热,家长们忧心忡忡…

“网瘾”、“屏幕依赖”,这些在信息时代出现的副作用越来越明显。生理危害的可能、心理封闭的风险,让家长们不得不绞尽脑汁与屏幕斗法。斗法如何得法,控制如何有度,这是摆在中国家长面前的新难题。

  九成以上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

刚刚21个月的柚子宝宝,已不知不觉迷上了玩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最开始是偶然当玩具给她抓着玩,不知怎么就被她摸到窍门了,里面有几个小游戏都会打开,还会自己点动画片看。”柚子的妈妈有点苦恼,“这对视力发育肯定不好。”

类似的纠结,有大约1亿左右的家长感同身受近日在沪举办的“机遇与困惑:全媒体时代的教育”公益论坛上,一份《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引发热议。根据该《报告》,我国九成以上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超六成10岁以前“触网”,全国约1亿未成年人使用手机上网……

智能手机,已成为未成年网民上网最重要的终端。可以预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和低龄人群手机持有比例的提升,手机上网还将加速向低龄群体渗透,其便捷性、隐蔽性使得家长对孩子的上网管理更加困难,对孩子的学习、生活造成的影响显而易见。

  未成年人“触网”年龄提前

专家分析,未成年“手机网民”的泛滥,家长需要负重要责任。

“很多家长为了安抚吵闹的孩子、打发时间,习惯性地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递给孩子……”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吴国宏坦言。

客观来看,青少年长期使用多媒体终端,的确存在隐患。吴国宏直言,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容易沉溺其中,对网络信息特别是不良信息缺乏判断力。更重要的是,人与机器的互动多了,与社会的互动势必减少,“越来越多的宅男宅女,需要把眼睛从屏幕上抬起来,多看看周围的人和生活”。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曾在调研后公开表示,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触摸屏更便于低龄儿童操作,大大提前了未成年人“触网”和“触屏”的年龄。

吴国宏分析:“这些电子产品激发了孩子的探索欲,又能满足他们想要掌控的心理需求,实现一个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做不到的对周围世界的操纵。”正因如此,很少有孩子经得住诱惑。

  缓解屏幕依赖不能靠“堵”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用手机上网,对未成年人而言,也未必就是“洪水猛兽”。

“任何东西都需要适度。”吴国宏认为,只要把握好度,类似的多媒体终端反而可以“促进儿童在特定阶段的感知发展、动作发展以及认知发展”。

进入全媒体时代,学生的学习方式悄悄地发生变化。上海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处长倪闽景就举例说,自己的女儿现在读高一,对心理学非常感兴趣。课余时间,女儿在网上扮演一位心理医生的角色,倾听网友烦恼,并在网络上搜索、整合有效的疏导办法,吸引了很多粉丝。“如今,多媒体也成为教育资源的一部分”。

“"堵"是堵不住的。但科学技术永远是中性的,关键看怎么用。”技术进步势不可挡,是专家们一致的观点。

“如今的家长,不像现在的孩子一样从小接触这么多高新技术产品,这是一个教育的新课题。客观来讲,我们的经验还不足以应对技术的飞速发展,因此,这一代家长肯定会焦虑。”吴国宏提出,最理想的态度是“不要焦虑,不要把这种负面的情绪继续传染给下一代”。

而专家们提出的对策也殊途同归,那便是“立规则”。如吴国宏便认为:“家长可以放轻松,但有根弦一定要绷紧,那就是决不能没有监控地让孩子随便玩,最好是把它变为亲子互动的一种,将其作为教育的有益补充,以平常心替代"矫枉过正"。”

  专家提醒

上海市儿童医院儿保科副主任陈津津表示,许多3岁以内的幼儿已经开始接触电子产品。这些孩子还没上幼儿园,平时在家,家长就会扔个iPad给他们玩,而幼儿的眼轴比较短,视觉系统发育还不成熟,如果在6到7岁以前常常用眼疲劳,极易让孩子发生近视、散光、弱视或者斜视。临床上医生经常遇到家长带着喜欢“眯眼”“揉眼睛”的幼儿前来就诊,大多数是因为看电视、玩iPad时间过长引起。因此儿保专家建议,二三岁的孩子尽量不要接触iPad之类的电子产品,大一些的孩子要限定时间,每次半小时,每天不超过1小时。

有些孩子经常一玩就是个把小时,有的趴在桌子上,有的窝在沙发里,坐立姿势不正确,长时间像大人那样低头“伏案工作”,容易导致脊椎、颈椎负担加重,使得手部肌腱受损,关节部位血液循环速度降低,进而影响幼儿的生长发育。陈津津指出,玩iPhone、iPad等电子产品的时间不宜过长,而且家长要及时提醒孩子保持良好的坐姿。

长时间沉浸在电子产品的世界里,孩子们大部分都处在静坐状态下,体育活动的机会少,可能导致他们的身体免疫力下降,影响身心健康发展。

  损害渴望交流的天性

亮丽的图案、吸引人的动画、丰富的早教游戏……几乎没有孩子不被光怪陆离的电子产品所吸引。用手机或电脑哄孩子,成为许多年轻父母的“杀手锏”。有的家长觉得,孩子没有用iPad玩游戏,里面都是学习资料,例如儿歌、英语、成语故事等,“我是用在正途上啊”。

其实,这些高科技产品未必会让孩子们更聪明,接触更多知识,反而可能让孩子过早遭遇交流障碍。陈津津从儿童保健的角度分析,3岁以前过早接触电子媒体,会对婴幼儿大脑发育有一定影响。“因为,电子产品上信息变换太快,触屏操作也很快,孩子往往还来不及想,就进入了下一个画面,超过了幼儿的接受能力,而且没有互动,长此以往,孩子会懒得去思考问题。”

“孩子面对的iPad是一个没有任何生机、冷冰冰的屏幕。他玩得高兴,他欢笑,有回应吗?没有。他有些小想法、小心思,想和人分享,有回应吗?没有。孩子的交往能力需要与人互动才能发展出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儿保科主任徐秀明确指出,根据研究并综合国内报道可以看出,iPad等电子产品给婴幼儿带来的弊远大于利。

目前泛滥的电子产品,对孩子的影响不仅仅是生理健康方面的,更损害了孩子们渴望交流、与人沟通的天性。假如一个2岁的孩子每天花三四个小时与电子产品打交道,不是看电视就是玩iPad,即使活泼开朗的遗传基因再强大,发展社会交往能力的“弱环境”也足以将与生俱来的能力剥夺殆尽。

最好用纸质材料促进婴幼儿的智力开发,婴幼儿翻书的时候,同时是在进行理解、记忆,在脑子中整合,而电子产品是一种被动的理解。国外研究表明,长期使用电子产品会对脑结构产生不利影响,因为信息的传递需要在脑部分泌某种化学物质,而电子产品会对化学物质的分泌产生不良影响。

  关注早期交往“里程碑”

会不会走路,能不能坐,吃的够不够、好不好?对于3岁以前的孩子,家长们更多关注的是成长发育“关键词”。殊不知,孩子们的社交沟通能力也是在这个时期生根发芽。这些社会行为和沟通能力包括:个人生活自理能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能力,认识自己(自我意识)、适应环境以及对他人或集体有利的建设性行为,如:关心、分享、合作等。

徐秀指出,儿童早期社会行为和沟通能力的发展,是奠定今后社交能力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很多人以为社会行为沟通能力跟孩子尤其是3岁以前的婴幼儿关系不大,因为他们许多话都说不清楚。实际上,婴幼儿发育过程中,社会交往能力不仅仅通过语言,更多依赖其他方式如肢体、目光、情绪、抚触等来交流。这些社交行为和沟通能力,在儿童生长发育的早期就开始孕育了。

过多使用电子产品,会让孩子缺少语言交流。特别是低幼年龄阶段的孩子,1岁半正是语言能力的爆发期,电子产品会剥夺他们的语言环境,造成语言发展迟缓,同时带来社交能力、沟通能力上的障碍。就像人不是生下来就会走,而是要经历抬头、支撑、坐和站,最后才在1岁左右走起来一样,一个人日后拥有的良好社交沟通能力,也是从生命之初就“一步一个脚印”,并随年龄增长而逐步放大。从婴儿出生开始,家长如果像关注孩子每一步成长一样,密切注意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的“里程碑”,将有助于孩子社交能力的健康发展。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