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学前教案 > 爸妈难为,该不该让孩子带手机上学?

爸妈难为,该不该让孩子带手机上学?

来源:亲亲育婴馆    阅读: 2.45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爸妈难为,该不该让孩子带手机上学?

「妈妈,我可不可以带手机去学校?」小靓露出渴望的眼神,期待着你点头同意。「妈——妈——可、不、可、以、啦?」

见你不为所动,孩子只好拉长音,试着让你改变心意。

「为什么我不能带手机去学校?」关于这个问题,你实在懒得理。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小靓仍不放弃。「同学们都有带啊!为什么就只有我不能带?这样真的很奇怪耶!」

「很奇怪?哪一点奇怪?」小靓这句话,正好踩中了你不以为然的底线。「你是去学校读书,还是去上班做生意?很奇怪?我看你们现在这些小孩才是很奇怪!带手机要做什么?」你用力抛出这个问题,等孩子接招。

「可是,同学都有带啊!」小靓试着强调这一点。

「同、学、都、有、带,然后呢?」你眼神坚定地看着孩子。

「就只有我没有,那不是很奇怪吗?」小靓有些气急败坏地回答,因为带手机到学校的要求,她已经不知道说多少遍了。

但显然这个答案对你来说是弱了点,仍然无法说服你。因为你觉得,学校不就是上课、学习、和同学相处的地方?能够面对面,干嘛还需要手机?

「算了,算了,懒得跟你讲了。反正再怎么说都没有用,老古板一个,根本不知道人家在想什么。」小靓心灰意冷地说。

你还是没有动摇,只是对「老古板」这三个字挺有意见的。

小靓不想说话了,正确地说,是不愿再和你说话了,回房离去的背影有些消沉、落寞。但对你来说,似乎宣告着自己刚刚打了一场胜仗。

「带什么手机到学校?真的搞不清楚状况。」

其实搞不清楚状况的,也包括了我们自己。我们捍卫着一个信念:「上学干嘛要带手机?」但是对于当今青少年的互动生态,我们感到陌生,也不了解这种和他人不同、难以融入、有压力的感受。

爸妈难为,该不该让孩子带手机上学? 第2张

◎坚持合理使用3C与网络的秘诀指南

秘诀1/带手机上学,要有理由

带手机到学校?你和孩子都请给彼此一个好理由。给孩子用手机,当然需要理由,而让国小的孩子带手机到学校,更需要有合理的理由。带手机上学,上课其实用不到,除非孩子常常低头思故乡──滑手机。

在学校要用手机查资料?说真的,如果老师采取数字教学,那么学校总会有计算机、有网络让孩子查数据。

下课时要看手机?孩子不是强调要和朋友联系感情吗?上学时,同学、好友就在眼前,好好利用下课时间面对面交流,不是更好吗?更何况,成长中的小孩多去操场、球场跑一跑、跳一跳,对于身高的发育、感情的维系不是更有帮助?

或许孩子会说,在学校,大家都滑着手机在聊新下载的Apps,这样可以和同学多多增进感情。这话乍听似乎有道理,但怎么能成为把手机带去学校的理由?

若孩子想带手机到学校,你们彼此都需要先厘清这么做的真正需求。

「很多人都这样啊!」「为什么别人都可以带?」

听孩子如此质疑,往往也激得爸妈掰出许多歪理:

「很多人都在读书啊!」「为什么别人都可以考前三名?」

孩子当然不服气,亲子冲突就此爆发。

还有另外一个可能:是不是孩子想炫耀?若果真如此,请孩子把这份心思放在心里,手机则放在家里,别表现出去。

秘诀2/爸妈别成为始作俑者

比较尴尬的是正好相反的情况:是爸妈要求孩子把手机带在身上,以便随时追踪、掌握、好联络。

虽然这让父母安心了,有些老师却感到头痛,一是担心手机带到学校太招摇;二是手机在学校遗失了很麻烦;三是诱使学生上课不专心,尽是低头滑手机;四是可能会上课偷拍,上传到YouTube、FB。

我们的理由是:「如果有急事,至少可以联络。」但说真的,给孩子手机这些日子以来,到底有过哪些急事?如果真的很急,请老师帮忙借个电话或用电话卡总可以吧?各位爸妈,请别让自己成为麻烦制造者。

秘诀3/对青春期的同侪压力,多敏感一点

我们不能轻忽小孩想带手机去学校这件事,特别是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其中还牵涉到同侪的压力。

你可能会告诉孩子:「你管别人怎么说!」但是很抱歉,在这个青春期的阶段,同侪怎么说,还真的胜过父母的想法。

请仔细听听小孩的想法,或许在孩子心里,有着一些不为人知的困扰。当然,许多事情并没有绝对的可或不可,甚至教育部都订定了《校园携带移动电话使用规范原则》,允许国中小的学生携带手机到学校,只是在使用时间上有些规范。

我想关键在于:孩子「想要」带手机到学校,背后的动力是什么?厘清这一点,也有助于我们了解现阶段孩子的社群、互动及想法。孩子的理由,你是否全然相信,这当中也关系着你们彼此的互信。

或许我们可以转个弯想一想:孩子没带手机去学校,到底会怎么样?如果换来的答案是「没有手机好无聊」,那手机可千万别让孩子带上学!

另一个重点是青春期孩子带手机到学校,要他切换至飞航模式或上课关机,他能不能做得到?我想,一切都要回归到孩子的自律能力,以及你对他的信任。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