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宝宝护理 > 宝宝呵护 > 母亲的角色扮演及对孩子的影响

母亲的角色扮演及对孩子的影响

来源:亲亲育婴馆    阅读: 2.35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女性一旦成为母亲,母亲身份得到确认,母性意识就开始流露,下面主要从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三个角度探讨母亲角色的定位及其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一)生理学视野中的母亲角色及其对孩子的影响

母亲因生育成为孩子最亲密的人,母亲与孩子的这种躯体联系,是父亲所不具备的。"具有所爱之人的喜悦,被人爱的喜悦,这种喜悦是男女双方共有的。但是,生孩子的喜悦是女性独有的。""那时候,我并不孤独,有两个人,我清楚地感到我身上还有另外一个生命。"这种生理联系被称作生物学上的倾向性——"母亲印刻",即孩子与母亲广泛、持久而深刻的联系,不仅仅从母亲那里获得物质满足和生活照顾,如喂养、穿衣、洗漱等,而且更多的是心理上的联系、情感上的满足。

(二)心理学视野中的母亲角色及其对孩子的影响

精神分析学说把母子关系的重要性强调到极限,认为只有母亲才能提供婴儿健康发育成长必需的感情满足和刺激,一旦母亲在情感方面的作用被轻视,那么孩子的成长发育就很有可能陷入畸形状态,造成性格上的发育缺陷。

弗洛伊德描述幼儿与母亲之间的关系,称母亲是"独特的、无可比拟的、最强烈的、一生无可替代的第一个爱的对象,是将来两性之间爱情关系的模范"。而且对女性自身来说,做母亲也是她们保持心理健康和避免精神病变所必需的条件,是女性通向成熟和个性完善的必经之路。

研究表明,婴儿在与母亲的互动中,逐渐意识到母亲能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和愿望,因而产生了对她的高度信赖,建立了最初的人际关系。婴儿与母亲在情感和行动上持久而有效的联系称为依恋,依恋是儿童社会化反应的开端。婴儿在早期形成的依恋,对他以后的行为会产生重大影响。英国的心理分析家斯托尔(Antony Store)说,一个被爱的孩子会拥有一种"强烈的自我价值感",这使得他拥有一颗坚强快乐的心去面对生命。而那些被认为是"不想要的孩子,被拒绝的孩子"则没有同等的内在力量,斯托尔说,这样的孩子虽然也会经历到成功和快乐,但这些不足以使他相信自己是可爱的,或证明他是有价值的,他可能一辈子都会有一点儿无家可归的感觉。

英国精神病学者鲍比认为:"幼儿渴望母亲的爱与陪伴,与他对食物的渴望一样强烈。母亲不在,会使他直觉地产生强烈的愤怒与失落感。"年幼的孩子在情感上极需能够随时找到母亲。这种情绪上的稳定,是将来一切人际关系的基础。

母亲的角色扮演及对孩子的影响

(三)社会学视野中的母亲角色及其对孩子的影响

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中我们了解到性别造成的男女差异,但并不代表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别决定他们所能做的工作截然不同。对女性的母亲角色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是使女性安于社会所要求于她们的母亲角色的文化价值观。因为以性别差异进行社会分工的现实广泛存在,而且女性生育这一事实无须用文化加以改变,于是传统社会将女性角色局限于家庭,定位于生养,例如我国古代最早的韵书之一《广雅》对"母"字的解释是:"母,牧也。言育养子也。" "牧"意为"放牧",言母亲主要承担生理上的抚养责任。分工的方式因传统成为习惯而规定下来。"男主外女主内"这种分工的用处不仅有经济利益的区别,还有社会地位的区别,体现为社会的尊卑——男尊女卑。恩格斯说:"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丈夫在家中也掌握了权柄,而妻子则被贬低,被奴役,变成生孩子的简单工具了。"女性地位的低下,迫使其为了获得社会承认而安于母亲角色的要求:相夫教子。社会以生理差别为前提或借口,规定了母亲的实际地位、身份与角色规范,反过来,因角色期望提供的角色限制和要求扩大了父母亲角色的隔离。通过家庭内外的空间区隔,划分了父母亲的传统角色——社会角色和生理角色。

托马斯(Tomas)指出:"如果人们把情境界定为真实的,那么就结果而言它们就的确是真实的。"人创造了自己的社会现实。这共同的社会界定构成了一个"理所当然"的世界。如西方文化要求女性具有如下特征:柔情、服从、富有同情心、欢乐、善良和友好。正是这样的社会期望,使妇女们服从父权制的统治。中国古代,家庭内部男女地位极不平等,"夫为妻纲",对女性角色的定位是强调女性作为母亲的生儿育女价值,限制了女性自身独立的自由和人格尊严的发展。"女子无才便是德",女性的本体文化受到极大的压抑,与外界没有或极少建立联系,所以社会教化的作用微乎其微。

尽管如此,不可否认在传统母亲角色的影响下,也出现了一批批杰出人才,成就了母教的千古佳话。如中国历史上的"四大贤母",陶母截发筵宾,孟母三迁、孟母断织,岳母刺字,欧阳母画荻教子,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代代相传,一直是家庭教育的典范。尽管独立自主受到了极大的控制,但传统社会中母亲身份的获得不仅是女性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同时还是女性取得社会地位的需要,如我国封建社会中“母以子贵”的传统。因为家教的前提首先是大量的心理与情感投入,以及强烈的情感力量——激情、爱心、耐心与期望,会为孩子营造一个很好的家教基础和环境。从古今中外对母爱不计其数的讴歌中我们可见一斑。西方人说,上帝不能时时刻刻光顾每个家庭,所以他创造了母亲。罗曼·罗兰说,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雨果说,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我国着名的诗篇《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也让我们为母爱的伟大感到深深的震憾。因此,母亲虽难以对子女教育起到最佳的效果,但仍然是家庭情感的主要支柱,是子女人生的第一任教师,在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生活习惯、道德品德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著名文学家老舍在《我的母亲》中所写的:"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廿位老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宝宝呵护
生活护理
急救措施
体检免疫
母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