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教育资讯 > 可怕的中国式教育 教育标准化=思维被固化

可怕的中国式教育 教育标准化=思维被固化

来源:亲亲育婴馆    阅读: 2.96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一位网友写的《可怕的中国式教育》的帖子在网络疯传,并引来众网友的讨论,中国式教育对孩子来说,有着怎么样的弊端呢?从下面的帖子你就能找到答案。

可怕的中国式教育 教育标准化=思维被固化

  原帖:可怕的中国式教育,有孩子的一定要看看啊!

侄子在读高二,考了一道历史题: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窩阔台,公元哪一年死?最远打到哪里?答不出来,我帮他查找资料,所以到现在我都记得是打到现在的匈牙利附近。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美国世界史这道题目不是这样考的,

它的题目是这样的: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窩阔台,当初如果没有死,欧洲会发生什么变化?试从经济、政治、社会三方面分析。

有个学生是这样回答的:这位蒙古领导人如果当初没有死,那么可怕的黑死病就不会被带到欧洲去,后来才知道那个东西是老鼠身上的跳蚤引起的鼠疫。但是六百多年前,黑死病在欧洲猖獗的时候,谁晓得这个叫做鼠疫。

如果没有黑死病,神父跟修女就不会死亡。神父跟修女如果没有死亡,就不会怀疑上帝的存在。如果没有怀疑上帝的存在,就不会有意大利弗罗伦斯的文艺复兴。

如果没有文艺复兴,西班牙、南欧就不会强大,西班牙无敌舰队就不会建立。如果西班牙、意大利不够强大,盎格鲁——撒克逊会提早200年强大,日耳曼会控制中欧,奥匈帝国就不可能存在。

教师一看,说:“棒,分析得好。”但他们没有分数,只有等级A。其实这种题目老师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可是大家都要思考。

不久前,我去了趟日本,日本总是和我们在历史问题上产生纠葛,所以我在日本很注意高中生的教科书。

他们的教师给高中生布置了这样一道题:日本跟中国100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我们叫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我们叫做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日本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地方?输了是输在什么条件上?分析之。

其中有个高中生是这样分析的:我们跟中国很可能在台湾回到中国以后,有一场激战。台湾如果回到中国,中国会把基隆与高雄封锁,台湾海峡就会变成中国的内海,我们的油轮就统统走右边,走基隆和高雄的右边。这样,会增加日本的运油成本。

我们的石油从波斯湾出来跨过印度洋,穿过马六甲海峡,上中国南海,跨台湾海峡进东海到日本海,这是石油生命线,中国政府如果把台湾海峡封锁起来,我们的货轮一定要从那里经过,我们的主力舰和驱逐舰就会出动,中国海军一看到日本出兵,马上就会上场,就开打。

按照判断,公元2015年至2020年之间,这场战争可能爆发。所以,我们现在就要做对华抗战的准备。

我看其他学生的判断,也都是中国跟日本的摩擦,会从东海开始,从台湾海峡开始,时间判断是2015年至2020年之间。

撇开政治因素来看这道题,我们的历史教育就很有问题。翻开我们的教科书,题目是这样出的:甲午战争是哪一年爆发的?签订的叫什么条约?割让多少土地?赔偿多少银两?

每个学生都努力做答题。结果我们一天到晚研究什么时候割让辽东半岛,什么时候丢了台湾、澎湖,赔偿二万银两,1894年爆发甲午战争、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背得滚瓜烂熟,都是一大堆枯燥无味的数字。

那又怎么样?反正都赔了嘛!银两都给了嘛!最主要的是将来可能会怎样!

人家是在培养能力,而我们是在灌输知识,这是值得深思的部分。

看外面的教育,再看我们的教育。

老妈去参加我侄子的家长会,带回了两套侄子的考试试卷,我很好奇,拿过来看了现在小学生的试卷后,我震惊了!这是什么狗屁教育?这样的教育有希望吗?

下面给大家详细说说我看到了什么!

侄子在本市某著名小学读书,有这么几道题:

一个春天的夜晚,一个久别家乡的人,望着皎洁的月光不禁思念起了故乡,于是吟起了一首诗:( ),( )

我看到侄子答的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后面是一把大大的X,我就奇怪了,我也是想到的这两句。好奇的问侄子,这个不对??那答案是什么?侄子说标准答案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哎,这就奇怪了,因为是个春天的夜晚,就要是这句有春风的???要这个思念故乡的人不是江南的,是不可能说出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话的!!一个东北人春天思念故乡,会说春风又绿江南岸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应该更准确。再扯远点,思念故乡,一千个人可以吟一千句不一样的诗,这个也可以有标准答案的么?

接下来是默写,题目是:我们学过《桂林山水》一文,请将下面的句子默写下来,然后就是整段的要默写,这有什么用?死记硬背别人的文字有什么用?

还有个题目:《匆匆》这篇课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写的,同学们都很喜欢这篇散文,你能把自己最喜欢,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写下来吗?

我侄子写的是: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后面好大的一把X。

但标准答案是: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这就更奇怪了,一篇文章,你可以喜欢这句,我可以喜欢那句,难道最喜欢的一句话也要统一么?为什么“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这句不能喜欢?就一定要喜欢“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句??? 对比这两句,我也喜欢“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这句话!!我觉得这个题目应该是“你能把老师最喜欢,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写下来吗?”才对!

再看别的试卷,更莫名其妙了,比如“请说出阿拉伯数字的来历,是哪个国家创造的?”侄子不知道,问我,我也不知道,我只好上百度去搜一下,才知道是古印度人发明的。莫非我吃块猪肉,还一定得知道它是哪个养猪场养出来的?

最后有个题目让我彻底崩溃了:请用一句话说明“π”的含义。侄子的回答是:π的含义是圆周率。竟然打的是X,这就奇怪了,正好我老婆读大学说读的是理科,我马上问她,π是什么意思,她说圆周率啊。

两个人狂汗,问了侄子半天,他也没说明白,大概的意思是,标准答案是:π是一个在数学及物理学领域普遍存在的数学常数。

教育标准化=孩子思维被固化

这一篇网友写的《可怕的中国式教育》引来了热烈的讨论。文章比较了中国教育与美日等国教育的不同,例如中国老师出的考题都有标准答案,美日的考题都是创造性的、开放式的“研究”。其中列举的中国部分考题对“填鸭”的追求,可谓到了变态的程度。以至于有网友吐槽:孩子们被硬生生地压成了同一个模样,学生时代只剩下了:活着、听话。

对“中国式教育”的吐槽由来已久,甚至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年为是否废除科举制度,全国上下举行大辩论。最终在内忧外患下,改革派占据了上风。虽然现如今的教育教授的知识与科举大相径庭,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填鸭式、灌输式的应试教育也部分传承了科举的弊端。

例如有道考题是:请把最喜欢的、印象最深的朱自清《匆匆》中句子写下来,孩子答“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结果得了一个大 “×”,答案是:“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类试题以及所代表的教育理念,难道和科举时代把圣人之言当作不可质疑的真理有区别吗?

有报纸评论当下的80后一代暮气沉沉,其实50后60后们又何尝没有暮气沉沉过?历史学家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研究发现,比较中外学生,百年以来中国“儿童成人化”现象最为严重。儿童必须去背诵其不理解的东西,这些书只有到了成年才能理解的,因此就要求儿童先死背下来再说。儿童自然对这种枯燥与阴郁的教育心怀恐惧,兴趣索然,过早变得成熟世故。如鲁迅所说,“所有小孩,只是他父母福气的材料,并非将来的‘人’的萌芽。”譬如那个“标准好儿童”身披五道杠的黄艺博,再譬如最近儿童猥亵案中的小学生也有风尘女子的做派,儿童的成人化让人忧心不已。

当小孩只是父母、家庭、老师、学校炫耀福气的材料,教育自然丧失了养成人格这一重要使命。“中国式教育”的背面其实是“中国式过马路”,因为儿童成人化所以暮气沉沉,不能成长为一个健全的“个人”,这导致成人反而像个儿童——乱过马路、乱写“到此一游”并不为耻。

有网友早就吐槽,中国的中小学生是“许三多”。即我们的孩子背书包的多,外国孩子带滑板的多;我们的孩子戴眼镜的多,外国孩子戴球帽的多;我们的孩子坐着的多,外国孩子跑着的多;总之,我们的孩子眼镜多、胖子多、坐着的多,就是“许三多”。早在20世纪初,面对东亚病夫的耻辱,中国教育家们就疾呼,要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当下的青少年也许民智上已经超越了前辈,但任由暮气沉沉蔓延的话,民力和民德的教育显然是失败的。

最近热映的《中国合伙人》,正是展现了“中国式教育”的悖论。中国考生依靠中国式教育养成的死记硬背功夫独占鳌头,但最终心目中追求的是开放的、创造性的异国式教育。这一剧情本该属于上世纪80年代,当下的“中国式教育”不应该培养“中国机器人”,这需要新的一代超越自己。

@胡桃夹子_rr:讲教育的差异,讲我们的教育存在的弊端。可是,这么多年了,我们还是停留在讨论阶段。

@军009:本质上的差距!为什么把所有的人的精力都浪费了……这是不是傻子式教育?

@至诚善:中国特色的教育,要么适应得高分,要么个性走左道,伤害的是每一个孩子。

@黄博士123:我们的教育就是标准化考试,孩子的思维被固化。

@没枝叶的树:我们的教育不见得全是坏的,西方的教育未必全是好的!

当小孩只是父母、家庭、老师、学校炫耀福气的材料,教育自然丧失了养成人格这一重要使命。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