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教育资讯 > 中国式教育爱教育人却不教人“爱” !

中国式教育爱教育人却不教人“爱” !

来源:亲亲育婴馆    阅读: 3.52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中国式教育爱教育人却不教人“爱” !当下这个时代,找对象、谈恋爱真的很累。目前为止单身贵族一大把,为什么这么多的不婚主义者?为什么缺爱的人那么多?

中国式教育爱教育人却不教人“爱” !当下这个时代,找对象、谈恋爱真的很累。目前为止单身贵族一大把,为什么这么多的不婚主义者?为什么缺爱的人那么多?

好友是这么描述的:

相亲时,双方互相打量,百般猜测,就是不愿坦诚沟通。

好不容易加了微信,聊上两句,突然就心生厌烦,累了,不想聊。

见了面看个电影吃个饭,好像也没什么可聊的,付账的时候心里又小九九一把:他怎么拿钱包那么不爽快?

吃完饭谁送谁回家呢?为啥必须男生送女生,女生为啥不能送男生?

好不容易交往了2个月,家里人催着赶紧领回家。

好吧,关于要不要回家见父母?带什么礼物?待几天?和父母谈什么?又要百般思量、互相试探、吵架若干。

终于见到对方父母了,发现很难与老人沟通,短短几日,相处憋屈,恨不得速速回自己家。

……

这种种问题的背后,归根结底,可能源于我们这一代人,不太懂得怎么去“爱”——不懂什么是爱,不懂怎么表达爱(无论是对另一半,还是另一半的家庭,或是自己的家庭),不懂怎么接受爱,甚至不太懂怎么爱自己。

这不是一句虚话哦。

爱情与婚姻,看似好像道理一大筐,谁都能说两句,但最终还是自己在过日子,冷热酸甜,都只有自己的心知道。

关系当中的很多问题,其实并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客观衡量标准,最后都取决于——自己内心的选择、以及对外的表达。

很可惜,中国的教育里,一直不太教我们“爱”。

没人教我们:什么是爱?

没人教我们:该怎么表达爱?

没人教我们:怎么接受爱?

没人教我们:怎么爱自己?

什么是爱?

中国教材里,很少赤裸裸谈到“爱”的话题(除了爱党爱国爱集体)。

一面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比较含蓄,另一面可能教材编写者们怕荼毒小孩子吧。

就连小孩子看的神话/童话故事里,中国都很少有和“爱”直接相关的,大多是宣扬礼教大道理的,而西方童话里则比比皆是“王子与公主的爱情故事。”

所以,中国式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普遍对“爱”这个话题比较害羞,自卑,和退缩。

尤其是越学习好的,越不敢轻易琢磨“爱”这个话题。导致现在一大批剩女,都是当年的三好学生。

而中国的家长,也很少直接和孩子谈“爱”的话题,一旦发现早恋,不打断腿才怪。

甚至家长们自己都分不清,自己对孩子是爱呢?还是义务呢?或是一种使命感?还是一种“交换”(我生你养你,你就要按照我的路子来)。

很多家长,压根连“尊重”孩子都做不到,更谈不上教孩子“爱”了。

所以,中国式家长控制下的孩子,普遍对“爱”这个话题比较模糊,不确定,混淆,容易走极端。

尤其是女孩子,从小如果不知道什么才叫“爱”,就很容易走极端——要么非常轻易的爱上一个人,要么就很难爱上一个人。

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女孩啊——别人只要稍微示好,举手之劳,她就感激涕零,错以为这就是“爱”,进而付出所有,乞怜对方的爱。殊不知对方压根都没注意自己何时对女孩好过……

还有很多女孩——哪怕别人对自己再好,哪怕自己心里已经喜欢上了,但还觉得“不够不够”,要反复测试对方的真心,结果把对方吓跑了,非常可惜。

也有一些女孩——容易将“爱”等于“价值交换”,你爱我就应该给我买买买,买房子写我的名字,聘金给足,婚礼你家操办,等等。这些都是因为教育当中,本身缺少了对“爱”的正确理解。

……

爱是什么?可能没人给得出最标准的答案。但爱不是什么,很多人都心知肚明。

爱不是交换、爱不是条件、爱不是举手之劳、爱不是自私、爱不是教条……等等。

《圣经》上讲,爱人如己。

凡人肯定难以做到,但爱的本质,差不离就是“爱人如已”——一个人爱你如同爱他自己,而你爱对方也如爱你自己,不是真爱是什么?

除非你不爱自己——不爱自己的人,很难有人爱。

中国式教育爱教育人却不教人“爱” !

该怎么表达爱?

中国的学校不太会教孩子如何表达爱,家长更不会。

尤其是家长,会想当然拿自己的方式去爱孩子,当孩子是自己的私有品。

而且,很多家长并不避讳在孩子面前吵架,也不避讳说自己另一半的坏话,甚至逼着孩子表态,到底站在哪一边?

还有更多的家长,逼着孩子去“计算爱”,而不是“付出爱”。

所以,孩子从小就不敢表达爱,也不会表达爱。

长大以后,难免更加羞涩、自卑、无所适从、或者就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去爱对方。

在全球经典的心理学书籍《爱的五种语言》中,给到世人5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

有人表达爱,是用言语——很会赞美别人,很会说好听的话。

有人表达爱,是用礼物——频繁送礼给对方,期望以礼物打动对方。

有人表达爱,是用陪伴——日日陪在爱人身边,就是最大的深情。

有人表达爱,是用实际行动——默默无言,帮对方做家务,搞定难题。

有人表达爱,是用肢体——比如,拥抱亲吻等等亲密行动。

……

无论何种方式,前提都是——坦诚沟通。

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恰好碰到同等类型的情侣,如果不坦诚沟通,你可能一辈子都搞不清楚:对方到底喜欢什么?到底接受什么样的表达方式?

往往两种不同表达方式的人凑在一起,难免有矛盾:

比如,丈夫渴望妻子的赞美,而妻子每天唠唠叨叨骂骂咧咧,只忙碌家务,只想照顾好丈夫的衣食起居。

再比如,女朋友明明就想要七夕礼物,男朋友觉得礼物无所谓,自己多陪陪她就好了。

又比如,妻子想要丈夫帮忙做家务带孩子,但丈夫偏偏不做,以为送礼物就好了。

还比如,男生喜欢肢体接触,亲密拥抱,而女生偏偏羞涩,或是内心有障碍,死活不愿意。

……

不仅情侣之间需要坦诚沟通,与父母家人也同样需要坦诚沟通,提前理解。

比如,南方女孩到北方男友家里,父母非要热情的煮饺子。如果对方不领情,则双方心里都不爽。此刻,就需要坦诚沟通,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直接说,不要藏着掖着。或者沟通不了,就忍着,或者自己下厨吧,除非你打算因为“饺子”就分了。

又比如,父母喜欢帮孩子干活,但年轻人并不喜欢,双方如不沟通,就会有心隙。

再比如,父母喜欢唠叨……而且不分对象的唠叨……这也需要坦诚沟通。

总之,爱的表达方式很多,坦诚的沟通,勇敢的表达,不要藏着掖着,不要无谓的猜测。出现问题也不要怕,不要猜测,坦诚的沟通,能解决多少问题就解决多少。

可惜,很多中国人,都不习惯“坦诚沟通”,宁愿背后耗费大量精力揣摩人心,也不愿意当面三五分钟说出大实话。

中国式教育爱教育人却不教人“爱” ! 第2张

怎么接受爱?

中国教育和家长,很少教导孩子大大方方的接受“爱”。

所以很多孩子长大后,对别人的示好与爱,会不知所措,害羞,茫然,搞得对方很沮丧。

而西方人则相对来说更大方,你表扬他,他会咧开嘴大笑着回复“Thank You!”

接受爱的第一步,首先要感谢和鼓励。

即使对方的方式不对,也不要打击哦!感谢和鼓励总是最重要的。因为对错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一颗爱你的心。

坦诚告知你接受爱的方式,是第二步。

对方方式不对,一次两次还可以忍,长久下去肯定会吵架。所以建议,一开始就坦诚沟通——谢谢对方的爱,但如果变个方式,你会更开心。

如果你一开始藏着掖着不沟通,日子久了,对方只会觉得你“作”,怎么之前那么高兴?现在不高兴了?有新要求了?怎么这么欲壑难填?

怎么爱自己?

中国的教育里喜欢讲“奉献”,父母呢,又喜欢标榜自己的“付出”。

久而久之,孩子可能就会迷糊,爱别人,就要一味付出吗?一味奉献吗?

长大以后,难免就变得和父母一样——用“付出/牺牲”去绑架别人:

“我这么爱你,你怎么可以这么对我?”

“我为了你都放弃自己,你怎么可以出轨?”

“我为你变了这么多,你怎么就不能为我改变?”

“我为了你不工作天天在家带孩子,你怎么不领情?”

如果一个人不爱自己,说这些都没有用,徒增可怜可恨而已,毕竟,爱是最受不起“绑架”的。所有的选择,都是自己最终做的,都要自己承担后果。哪怕号称是别人和情势逼的,最终不也是,自己做出了屈服别人意志的选择吗?

人只有爱自己,首先为自己而活,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也才能有资本和自信去爱别人。

爱里面没有那么多“应该不应该”,爱本身就是最大的驱动力,能够让人为了彼此而相互付出、相互尊重、又互相成就。

总之,中国式教育和家庭,对于“爱”是讳莫如深的。

尤其是70、80、90前的人,受到的影响较大——一面社会在变化,婚恋市场更自由,外界诱惑大;另一面自己从小所受的教育里又缺乏“爱”。所以,难免成为当下大龄剩男剩女多的诱因之一。

大家普遍想的太多,做的太少。计较太多,付出太少。冷眼旁观太多,真情实意太少。不安全感太大,勇气又太少。道路看似很多,实则错失很多眼前的机遇。道理懂得很多,但很少拿来实践。

希望新一代的年轻人,以及我们的后代,能够更懂得“爱”,能够因爱而幸福。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