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教育资讯 > 没有一百分的父母,只有努力学习成为一百分的父母

没有一百分的父母,只有努力学习成为一百分的父母

来源:亲亲育婴馆    阅读: 2.5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我们每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每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每一个人的饮食爱好和生活习惯,每一个人的品行和追求,每一个人的相貌和灵魂,每一个人的心性和视野里,都潜藏着我们父母的痕迹。

我们每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每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每一个人的饮食爱好和生活习惯,每一个人的品行和追求,每一个人的相貌和灵魂,每一个人的心性和视野里,都潜藏着我们父母的痕迹。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所看到的每一个人,从来都不只是他们自己。我们镜子中所看到的自己,也从来都不只是自己,也包含着其他的人。

父母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第一眼所见的人。他们允许我们不劳而获的拥有生命,拥有肉体,并慷慨地分享他们自己辛苦而来的房屋、食物和物质,极尽可能的把自己最好的奉献给我们。他们是爱我们的,然而大部分的父母,因为自身局限于自己的成长经历、时代背景、教育文化、生活环境、思维习惯以及谋生方式等因素,他们并不懂得该如何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绝大多数的父母,他们的爱是自私而有附加条件的:首先,我们必须是与他们有血缘关系的孩子,这是本能的父母之爱;其次,我们要符合他们的期待,必须是一个可爱的、听话的、懂事儿的、讨喜的、可心的、聪明的、勤奋的、漂亮的或者是与他们性情和爱好相投的“好”孩子,他们才会在本能爱的基础之上,与我们建立更深层次的情感连接,即在无条件爱我们的基础之上,因为我们自身的某些优秀品质,他们愿意发自内心的赞赏、鼓励、甚至是脱离父母身份而与孩子平等的对话、分享生活的观念、困苦等。

父母是我们至亲至爱之人,然而往往越是亲密无间越是朝夕相处,对彼此的期待和要求就会越加的苛刻和野蛮,这并不是谁的过错,而是人性使然,因为我们潜意识里非常清楚的明白,父母与我们之间的关系合同是一生一世,而非一时一刻,当“拥有父母的事实”已经成为一种如同呼吸一般的习以为常时,便也是常常被忽略和常常被遗忘的时候,日积月累,我们会随顺着自己的喜好,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挑剔和不满。

几乎每一个孩子,都抱怨过自己的父母;几乎每一对父母,都责骂过自己的孩子。这是人之常情,因为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一百分的父母,只有努力学习成为一百分父母的人。我相信,如果可以,每一个父母都不想给自己的人生留有遗憾,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在孩子的眼中是最伟大、最善良、最值得敬重的人,然而,现实往往不遂人愿。

很多咨询或者聊天的朋友,他们常常会把长大成人后,自己人生的诸多不如意归纳于自己的原生家庭,即自己年幼时,父母与自己的相处方式让自己蒙受到了刻骨铭心的伤害,因为小时候没有能力也不敢表达这种不满,长大之后,这种不满就成为了一堵竖立在自己与父母之间高高的墙。年迈的父母,受限于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文化背景,他们不知道该如何翻越这堵高高的墙,去拥抱弥补自己的孩子;年轻的孩子,受限于自己有限的年龄和性格,他们不知道,在父母日渐苍老的面孔之下,他们的肉体里其实住了一个脆弱、也要无可奈何地被无常世事所摆布的灵魂。

没有一百分的父母,只有努力学习成为一百分的父母

S是经由我们共同的好朋友认识的,我从未见过她,在取得她的同意后,我想把她的故事分享给大家。 S的父母有两个孩子,S是姐姐,她还有一个妹妹。S是性情乖巧安静,不喜欢惹是生非,也是一个不懂得该如何讨父母欢心的孩子,然而妹妹却恰恰相反,她活泼好动,长相可爱,聪明伶俐,在S看来,妹妹生下来就获得了父母全部的宠爱,不仅如此,妹妹比她更懂得该如何赢得父母的关注和疼爱,即便妹妹偶尔挑衅欺负S,父母也会因为S是姐姐,因而袒护妹妹责怪姐姐。

时间久了,S越来越沉闷,她在心里开始想躲避妹妹,也想要逃避自己的父母,因为她觉得自己不够好,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妹妹聪明,也没有妹妹那样讨人喜欢,当父母偶尔情绪不佳时,她常常会是被责骂的那一个,她感觉年幼时的自己不被父母所接纳,甚至有时如果不照顾好妹妹,不帮妈妈干活,就会受到妈妈的斥责和挖苦。S是在自卑、失落、无助和悲伤的情绪氛围中长大的,所以长大后的她,时常会不自信,也不知道该如何让别人认可自己,她觉得无力应对别人的斥责和不喜,她害怕与人产生纷争,她怀疑自己获得幸福的能力,甚至她一度的觉得生而无望,活着是一种负担。

S的身体已经长大成年了,但是她应对相似情境的反应模式和感受模式,依然停留在年幼时无助、委屈、难过、自卑、逃避的状态里没有成长,事实上,原生家庭对我们每一个人多少都是有伤害的,这是无人可以避免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潜意识里允许伤害的产生和存在,而是我们理解了父母所生时代的背景的局限和不易,进而明白了自己成长是必然要经受些伤痛和委屈的,这一点人人无法逃避。但是对于一个年幼的孩子来说,一块糖,于父母而言是一件无足挂齿的小事儿,但是在孩子的眼里就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儿;不能从父母那里获得自己所期待的关注和喜爱,对于父母来说是一时的疏忽,但对于孩子来说却是毕生的伤痛!孩子内心里所受的难过和委屈,无论自己是否想要刻意记得,如果长大成年后没有自主意识的照见它们、安抚它们、成长它们,无论相隔几十年,一旦相似的情境产生,我们永远都会不断地重复年幼时的感受模式、心理反应模式和行为应对模式来面对它们,即:我们对事件发生起止的记忆能力是有缺漏的,但是我们对情绪的感受是有自动储存能力的,从在妈妈的肚子里开始直至终老,我们一生都在重复婴儿时期的情绪感受模式,时哭,时笑,时悲,时喜,想要触碰外界来感受和证明自己的存在,想要获得大人们的关注来驱逐莫名而至的恐惧。

S是爱自己的父母的,她希望自己也能像妹妹一样得到父母的关注,得到父母的夸赞,得到父母的认可,但是在年幼时,她必须要依赖于父母而生存的成长过程里,却获得了满满的挑剔和斥责。这些记忆,对于孩子来说,是带刺的,就像一根针扎进手指一样,是刺心的疼的。

在这个世界上,对于任意一个孩子来说,没有比意识到“父母是不爱自己的”更为悲伤的事情了,孩子因为弱小而时刻希望处于被“安全感”所围绕的成长环境里,所以也会本能的不由自主的搜集“父母不爱自己的证据”,在成年人看来只是自己一时情绪的发泄,是自己没有管理好自我情绪的能力,在孩子看来,却是这人世间最为悲伤的事情。这样的记忆像一个魔抓,时时刻刻都把孩子牢牢的抓控在委屈、没有价值、没有存在的意义、不配得到幸福、自卑、我是无能的、我什么都做不好、我是匮乏的、我是不值得被重视的、我是不值得被爱的自我贬低之中……有自我拯救意识的人,会通过其他途径,倾诉、阅读、学习、咨询心理医生来帮助自己疗愈自己;没有自我拯救意识的人,只此一生都停留在父母教育的缺失里,不被父母所爱的自卑里继续受苦,并99%的可能将父母带给自己的这种教育模式,不自觉的遗传复制给下一代人。有时,我们不是不爱自己的父母,而是无法亲密。有时,父母不是不爱我们,而是他们不知道如何更好的去爱。

S的故事,并不是典型的故事,而是现实生活中,每一个家庭都有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我承认,很多父母,他们很自私。面对孩子和自己的幸福,有些父母会更倾向于自己人生的幸福。

有些孩子,从小就要面对父亲或母亲一方品性的残缺,或者被父母一方或双方遗弃后艰难求生的痛苦情境里,有些孩子亲眼目睹自己的父亲,经常性的暴打自己的母亲,甚至逼自己的母亲下跪磕头求饶;有些孩子亲眼见到自己的母亲,碎嘴的整天咒骂自己的父亲,或者动不动就是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来宣泄自己内心的不满,对孩子也非打即骂;或者有些孩子亲自经历,父母过不下去了他们要离婚,却谁都害怕孩子是自己未来人生的拖累,都想弃之不理的尴尬和难堪;还有很多孩子几年甚至几十年都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作为孩子,我们必须承认,这样的经历会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伤害。这样的伤害,不是一时的感冒也不是一次肉体的伤痛,而是像一个幽灵一般,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突然跑出来吓唬自己,但是,请相信,我们人生故事的开头,也许充满坎坷,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将来会成为怎样的人,关键看我们成人之后会选择怎样的路,想要以怎样的态度走下去。如果年幼时在父母那里得到的伤害比爱还多,或者得到的爱比伤害多,但是几十年后,那种负面的没有价值感的不被重视的情绪,依然在困扰着影响着自己时,作为孩子的我们该怎么做呢?

没有一百分的父母,只有努力学习成为一百分的父母 第2张

首先,我们需要看清楚我们自己和父母之间的缘分。人与人之间有善缘与恶缘之分,父母与儿女之间也是如此,但是请相信,这世间绝大数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只是缺乏经验和智慧,缺少耐心和温柔,只有极少数的父母是真的完完全全的只爱自己,不爱孩子的,还有一部分是内心里很爱孩子,但是有许多被逼无奈的理由,无论这样的理由有多牵强,我们都要给予专注的倾听和尽可能的理解。 当父母在我们年幼之时,常常对我们极尽打骂和羞辱时,我们要寻找自我解脱之因,可以敞开心扉,让彼此脱离父母与孩子的身份,倾心的畅谈,这期间要提前说好,抱怨也好,苦恼也好,这都是彼此沟通和疗愈的一种方式,并不是对对方百分百的否定,而是希望更好的促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作为孩子的我们,不要赖于对方是自己的父母的身份而不敢表达,不要怕“不孝子”的身份而压抑自己内心的伤痛,因为敢沟通,就是彼此成长的开始;但是很多时候,交谈需要父母和孩子双方的配合,必须要父母和孩子双方都有一定的胸襟和智慧才能融洽的完成,绝大多数的孩子,是没有这个勇气或者是沟通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那我们就要换一种方式,与自己和解。

幻想上一辈子自己是这一世父母的父母,这一世的父母是自己上一世的孩子,在上一世自己为人父母时,就是用的这一世父母对待自己非打即骂的方式来养育他们的,上一世“孩子们”内心里的委屈和屈辱,一直到老死都没有得到过自己作为父母的安抚和道歉,所以,当理解了自己这一世的委屈和伤痛时,便也理解了我们这一世的父母,他们什么都没有做错,只是在因果的规则里,毫无自主且不自知的重复上一世我们对待他们的方式,当我们肯放下一己的悲欢,带着责任心去忏悔上一世自己的所言所行时,我们就和这一世的父母在灵魂深处达成了和解,即便他们本人可能对此毫不知晓,真的有没有“上一世”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找到了理由去宽恕并理解自己的父母。

有时,父母在社会上会遭受诸多的不公平的待遇,因为他们自身能力、时代背景或者学历的局限,他们被迫的被划分为这个世界上最底层的弱者,他们内心里的悲伤和失落是无处安放和释放的,当他们面对自己的孩子,或者是性情比较柔弱或懦弱的伴侣时,稍微一点不满,就能成为他们释放并发泄内心压抑已久的情绪的导火索,他们在面对比自己更为弱小者时,他们的暴怒和孩子们的惊恐,让他们一时间脱离开父母的角色,他们感受到了在社会上所感受不到的强者的惬意,但同时,他们也意识到了自己并不是这个世界上最无能的人,因为我还有家要养,还有孩子要依赖我的“委曲求全”而生存。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眼里如高山一般的父母,其实他们也有着一颗期待关注、渴望被认可、被疼爱、被宽恕的心。

把伤害和凌霸当教育,那是父母思维的狭隘,是视野的短路,是思想层次的肤浅,但这并不绝对都是父母本身的过错,或许他们年幼时曾经被如此对待,内心里有了伤口和空缺,成年后又因为缺少自我救赎的学习机会和领悟力,他们内心深处的伤口仍然存在,于是,在无常世事和时间车轮的碾压下,当暴怒的情绪猛然升起时,他们在重复和模仿父母教育自己的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这个时候,他们的潜意识里对父母是既认可又排斥的,但同时深感教育孩子的无奈和疲乏,也是默然允许暴力的教育形态存在的,他们自己一瞬间从哭泣的孩子变成了有能力打骂和斥责他人的强者,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是享受的,但是同时也是万分痛苦的。

作为孩子,这一世既然有缘成为爸妈的孩子,就要尝试着脱离自己的情绪感受,去接受父母真实的样子,这并不是认可他们非打即骂的暴行和喜怒无常的性格,而是把他们的行为,代入到他们生长的文化背景和他们父母教育他们的方式里,来理解他们当下性情和行为的起因。我们父母的身体年龄或许早已垂垂老矣,但是他们某一方面智慧的年龄可能还尚在幼年,如果有一天我们某些方面跑的比父母快,请不要厌烦,请不要嘲笑,请不要遗弃,请不要抱怨,请等一等,给他们一点时间,给他们一点帮助,给他们一点关爱,给他们一点耐心,让他们有机会成为更好的父母。请相信,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坏人,也绝对没有不想成为好父母的父母。

人与人的关系即是:越亲近,越期待;越期待,越挑剔;越挑剔,越不满;越不满,越抱怨;越抱怨;越疏离。最终因为性情的狭隘或人为的冷漠,导致了这个世界上遗留了很多本该可以避免的悲剧。

有时即便是父母的过错,我们也要主动去道歉,不涉及道德原则的问题,有时谁对谁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原谅,学会理解,学会用爱去保留对方的面子,用爱去给对方时间,也给自己时间,让我们彼此都有足够的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父母和儿女之间,相处的时间越久情感越深,彼此的积怨也越多,这是人性的弱点所致,但是当我们用情绪来与对方宣战时,首先挑起的也是对方的情绪;当我们以智慧把一切归因而非是归罪时,父母与子女双方才有可能抱持着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的态度来共同的成长。

亲近的人之间,争论对错,只能伤人,毫无益处。寻找起因,并积极的避免和解脱这种因缘,才能真正帮助自己的父母成长,这也智者所选择的真正的自我救赎之路。越是至亲至爱之人,我们越是苛刻以待。生而为人,这是我们无法避免的人性陷阱。即便面对我们至亲至爱的父母,也无法时时刻刻以包容和理解之心,过而即忘。

前段时间很多公号都写了“讨伐”父母的文章。“父母皆祸害”、”有些父母其实并不希望自己的儿女幸福”等爆款文章,其实,这是以抱怨的角度而不是以宽恕和理解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父母的,这样只能激起更多人心底对父母的不满和怨怼,而无法真正的帮助父母和“孩子们”走向解脱之路。于此世间,很多人,都想把自己的人生活好,活的精彩,不留遗憾,但我们却常常在平淡中,在对自己或对他人的怨恨之中耗尽了自己的余生,有时,我们要学会原谅,原谅自己,也原谅曾经伤害过我们的父母或他人,因为我们都很笨拙,对于这仅有一次,又人人渴望无怨无悔过好的这一生,我们都缺乏智慧和经验。

生命里有了悲伤,这不是谁的错,因为脱离各种角色、性别和年龄,每一个人的身体里都住着一个不安、被各种情绪困扰、为一日三餐忧切、被老病死逼迫、同时又渴望被爱的灵魂。面对无法改变的事实和伤害,我们要在心里轻轻地对自己说:“过去的成长经历,不是自己的错,是父母有时不够成熟,不够耐心,因而让我感觉自己受到了伤害,但是我选择原谅他们,也疗愈自己。我原谅父母智慧的欠缺,我原谅父母耐心的不足,我愿意给他们一生一世的时间,让他们有机会慢慢地学会成为更好的父母。或许他们小时候,也被父母所伤害过,所以他们才看不见我的悲伤,所以我愿意放下一己的知见,来观照他们的艰难,其实,我是爱他们的,我是渴望爱的,我在用抱怨的方式呼唤他们对我的关注,我所有的不满和怨怼,都是在表达爱,都是在告诉他们,我渴望从父母那里得到更多的爱!我原谅自己年幼时受到的委屈,我原谅自己年幼时没有能力保护自己,我也原谅父母的局限。现在,我要重新开始我的人生,不被过去所限,像风一样的自由,像花一样的盛放!”

愿,终有一日,我们有足够的爱心和智慧,让我们身边最为亲近的人,少受磨难。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