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宝宝护理 > 宝宝呵护 > 太黏人,警惕分离焦虑

太黏人,警惕分离焦虑

来源:亲亲育婴馆    阅读: 3.01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太黏人,警惕分离焦虑

受访专家: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委、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心理卫生中心主治医师 李雪

典型案例:到开学季,琳琳妈妈又犯愁了。女儿琳琳8岁,开学上三年级,以前学习成绩很好,但上学期快结束时因怕和妈妈分开,突然就不愿上学了。琳琳从小就很黏妈妈。那次的问题发生在父母大吵一架之后,当时爸爸生气地对妈妈吼道:“你走吧,别在这个家里待了!”琳琳当时听到了,特别害怕,总怕妈妈会把她扔下。父母的争吵平息了,但琳琳第二天却不愿上学了,妈妈将她强行送到学校,她也总心不在焉,情绪低落。放学后跟着妈妈寸步不离,总追问:“妈妈,你会离开我吗?”“妈妈,你会不要我了吗?”夜里还总是惊醒,喊着“妈妈别走!”之后开始不愿去上学,和妈妈分开就头痛、恶心,甚至呕吐。

分离焦虑有六大表现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心理卫生中心主治医师李雪博士指出,琳琳的症状可能是分离焦虑,这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主要表现有:1.孩子与主要照护者分离时(包括时间较长的出差、外出打工,也包括时间较短的上班、上学等)表现得过分悲伤,非常不愿离开他们,较小的孩子会有哭闹、攻击、发脾气等行为;2.有的孩

子则表现出对父母担心,比如会不会发生交通意外、失踪、绑架等事情;3.孩子对害怕离开的对象有夸大的抱怨和悲伤情绪,比如反复打电话问什么时候回来;4.吃饭、睡觉都要和对方在一起,很多孩子不敢睡觉,生怕睁开眼就看不到爸爸妈妈了;5.有的孩子会做噩梦,梦见找不到父母了,或父母离开自己了;6.部分儿童会在分离时表现出躯体症状,如恶心、呕吐、头痛等。

七八岁高发,1/3会延续至成年

孩子第一次离开熟悉安全的环境和家人时,往往会非常不适应、不情愿。李雪表示,但如果上述表现持续超过4周,伴随躯体症状,孩子的社会功能受损(比如影响了正常的生活、玩耍、学习等),内心非常痛苦,就可诊断为分离焦虑了。分离焦虑在儿童中的患病率较高,一般好发于七八岁。文献报道,美国儿童分离焦虑的患病率在4%左右,多数患儿伴有社交恐惧症、场所恐惧症、学校恐惧症等。其中,1/3的患儿症状会延续到成年期,影响人际交往、性格养成、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1/3的患儿存在抑郁情绪;1/10的患儿有强迫症状。

父母先从自身找根源

分离焦虑的病因有先天和后天两类。有些孩子出生就表现出胆小内向、对陌生环境回避的气质类型,易出现分离焦虑,父母的养育方式和性格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有些父母采取过度控制、关注、保护的方式养育孩子,限制孩子自由,孩子一跑跑跳跳就紧张,给予的空间太小,往往导致分离焦虑;还有些父母自身就焦虑,控制不好情绪,往往会给孩子带来焦虑体验。此外,临床研究发现,不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容易出现分离焦虑,特别是矛盾型的孩子,爸爸妈妈一回家就哭,伴随攻击和责怪的言行,比如看见妈妈回来晚了就打妈妈或者埋怨地说“你怎么才回来!”而安全型依恋的孩子看到爸爸妈妈回来会很高兴,开心地与他们玩耍。

李雪说,要想改善分离焦虑,首先要从家长处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源。爸爸妈妈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过度关注、控制孩子,或对孩子的情绪满足和关注不够。一般来说,儿童的依恋关系在两岁前建立,如果过早将孩子丢给老人带,或有效陪伴少,孩子就容易形成不安全型依恋关系。小时候欠缺的只能慢慢弥补,父母要学会更敏锐地体察孩子的情绪情感,给予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其次,正规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咨询师可以进行心理治疗。大点的孩子可进行认知治疗,告诉他没有必要这么担忧,同时教会他控制情绪。6岁以下的患儿可采取沙盘游戏、绘画艺术治疗等手段。系统脱敏治疗可以有效帮助孩子摆脱焦虑,做法是让孩子逐步离开照护者,慢慢延长分离时间。

最后要提醒,父母不能因为孩子的分离焦虑而惩罚他,更不能刻意与孩子分离,否则会破坏既有的亲子互信,也会使孩子不安的感觉无法获得释放。▲

宝宝呵护
生活护理
急救措施
体检免疫
母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