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宝宝护理 > 母婴资讯 > 孩子出现“攻击行为”,不要害怕,对付熊孩子有妙招

孩子出现“攻击行为”,不要害怕,对付熊孩子有妙招

来源:亲亲育婴馆    阅读: 2.78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当今社会,不管是在大街上、电影院里、火车上,随处可见“熊孩子”们兴风作浪,喜欢随意翻动人家的东西,动不动对家长、朋友“动手”。

原标题:孩子出现“攻击行为”,不要害怕,对付熊孩子有妙招

当今社会,不管是在大街上、电影院里、火车上,随处可见“熊孩子”们兴风作浪,喜欢随意翻动人家的东西,动不动对家长、朋友“动手”。

小编看的是“气不打一处来”,简直忍不住“洪荒之力”,想要出手教训。

可是,听他们的家长无辜的表示:明明有好好地教育,渴死孩子就是特别具有攻击行。

那么,

喜欢打人、咬人等攻击行为的孩子问题究竟出现在哪里?

如果家里有这样的“熊孩子”,我们做家长的应该怎么做?

1

打人、咬人不是孩子故意搞破坏。

由于儿童基本上都缺乏语言交流能力和社交技能。当几个孩子在一起玩的时候,经常会引发冲突,言语上的,甚至产生肢体冲突,抢输的孩子会引发挫败感。推得最用力、抢的最疯狂的孩子结果就能拿到玩具,性格比较温和的孩子可能赢得不了胜利。

西尔斯把这种现象命名为“丛林法则”

儿童对玩具的占有欲是一种适龄行为,这种行为会随着时间自然改善。

所以,当宝宝们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时,打人、咬人、推搡人或其他形式的攻击行为就成为表达感情的必然方式。

多个孩子一起玩的时候,谁也不能保证所有的孩子遭受不到一点伤害。

当然,两岁以下的孩子都需要了解,这些攻击行为都是伤害人的行为,应该被绝对禁止。

我看过太多家长们在面对孩子“调皮捣蛋”的时候,处理自家孩子的攻击行为。

首先,“讲道理”是一种套路:“不能打人哦!你不能打其他小朋友呢?”、“你可不能咬人呀?咬人人家会打你的”、“你再咬人,下次人家小朋友可不理你了!”

面对一个大脑皮层仍然未发育完善的孩子说道理,肯定是没有用的!他们听不懂、不理解,即使理解也很难记住。

“打孩子”也是很多家长们采取的另外一种应对方式,我对此也只能表示无言以对,你家的孩子喜欢打人呢,“孩子可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家长日常怎么做,在孩子的脑海中形成很深的印象,自然而然就学会了。

所以,家长在看到孩子有“攻击行为”的时候,千万不能冲动哦。

孩子出现“攻击行为”,不要害怕,对付熊孩子有妙招

2

孩子的“攻击行为”,我们该怎么治?

很多家长带孩子的时候,都会遇到孩子突然地啃咬、殴打……不要生气,这是宝宝在发育阶段出于好奇心的行为动作,他们会借此观察大人的反应

幼儿的大部分行为都集中在口部及四肢,幼儿把这两者作为社交沟通工具非常正常的。他们喜欢用嘴巴咬和用手打各种不同的东西,用来观察反应及结果。幼儿通过啃咬以及殴打,来得到内心问题的答案:如果用手殴打爸爸妈妈的脸部会怎么样呢?这个东西咬起来感觉怎么样?

朋友的女儿在1岁左右的时候十分喜欢“咬人”,朋友的手臂、脚踝、下巴都是女儿眼中的“可口大餐”。每次女儿啃咬过后都给一个人咯咯咯地笑。

朋友很害怕女儿有“暴力倾向”,后经过专家解答,才知道,这种”咬人”行为,并不属于攻击行为,只是一种适龄行为。

在发脾气时,幼儿往往会咬或者打父母,以及其他熟悉的看护人,而不是不相干的陌生人。

咬和打也可能是不良的攻击行为,可能会让被咬被打的人受到伤害。

——《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

经过对几种幼儿“撕咬、殴打”行为的分析,小编为各位宝妈总结了几个应对幼儿“攻击行为”的办法。请各位宝妈注意查收!

孩子出现“攻击行为”,不要害怕,对付熊孩子有妙招 第2张

攻击父母或看护人

大多数孩子从1岁2个月~3岁左右会出现打人或咬人行为,与说话发育几乎同时产生。

孩子之所以会出现打人或咬人的现象,是因为幼儿在这个阶段缺乏语言表达的能力。

1,找出导火索

家长需要去观察孩子的行为模式,了解孩子在什么情况下出现攻击行为,例如:当他饥饿、疲惫、烦躁时,当不满足他的要求时?或是为了引起你的注意力?

家长们需要去教孩子能表达感觉的语言和动作。 例如:想要吃东西的时候,用咂咂嘴巴的声音;想想睡觉了,用揉揉眼睛表示。

2,以身作则

在侵犯性的环境中生活的宝宝可能变得有侵犯性。

如果孩子打了你、要了你,你不能还手打回去或者同样咬他一口。如果家长以不成熟的行为回应幼儿不成熟的行为,会让问题变得更严重。孩子可能会变得更暴力。

3,用坚定语气而且简短的话语说

父母制止攻击行为时,说话的语气和神情很重要,不是说你对孩子越大声音吼叫,越有用。关键是展现出你的眼神和态度,这个是需要你自己摸索的。

我发现我对2岁儿子,不论是大声说话,还是数1,2,3,都没有我说话时语调低沉,语速平稳,神态坚定来的给力。

简短的话语:“打人疼!或咬人痛!“等。不要对3岁以下的孩子,说太多道理,简短有效。

4,玩温和的游戏

如果你觉得你的孩子身上有暴力倾向,可以教他玩较为温和的游戏。

例如:抚摸小猫小狗、抱抱玩偶等。

如果你不能判断你的孩子是否有暴力倾向,你可以观察一下,你的孩子会不会动不动就摔玩具,扔车,撕坏洋娃娃,如果有的话,就说明他的身上有一点暴力倾向。虽然这些行为也是正常的,但是家长最好要及时用温和的游戏来平衡暴力的游戏。

孩子出现“攻击行为”,不要害怕,对付熊孩子有妙招 第3张

攻击其他小朋友

攻击自己家的亲人,我们可能觉得还可以接受。但是如果孩子在外面殴打其他的小伙伴呢,作为家长,要负起很大的责任,到时候难看不说,万一留下遗憾会悔恨终身。

有时打人或者咬人的事情瞬间就会发生。即使一个正抓着妈妈的孩子也会在瞬间去咬去打旁边的小朋友,而身边的母亲则始料不及,无法避免孩子发生这种行为。

1,好好监督

治打人或咬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好好监督。

喜欢攻击别人的孩子的家长一定要随时看管好自己的宝贝,在有暴力苗头的时候及时制止。

2,提前互相告知对方

孩子们一起玩之前,各自的妈妈们应该先了解其他的宝宝的性格以及其他的爸妈对孩子的养育态度。宝宝们在处于易怒、爱打人、咬人的阶段时,身为父母亲应该提前互相告知父母亲,以便于各自留意各家的宝宝,以避免伤害。

3,玩伴组合

如果把两个进攻型的孩子放在一起,打架是免不了的。碰巧遇到这种情况,你们就不能坐在一旁很轻松惬意的聊天了,需坐在孩子中间给他们当”裁判”,引导他们和平相处。

玩伴的组合还是很重要的,我自己的孩子,天生性格温和不好斗。之前,有接触活泼好动,易斗的小朋友,儿子总是很被动,随后我就开始在小区寻找与他性格相似的小伙伴,他们相处的确更融洽些。

4,暂停活动(西尔斯亲密育儿法)

如果你的孩子咬了或打了别的孩子,立即把他们分开,让咬人的孩子单独待一会。让幼小的孩子充分开发沟通技能需要足够的时间,对每个孩子来说,分开冷静一段时间是很有必要的。

独处时要适当的对他有所警告:“咬人会疼,把别人弄疼是不对的,我们就坐在这个椅子上,想一想为什么你不应该咬人。“ 如果宝宝足够的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鼓励他说”对不起“。

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性格,让他有1~5分钟的时间暂停活动,乖乖在椅子上坐着。如果他不合作,你可以和他一起坐下来。让他说出他的想法,或者你来帮他说出想法。

不要期望几次暂停就能终止不理想的行为。可能需要几百次这样暂停,暂停次数越多,孩子就能越快的了解触犯规则不如遵守规则来得有趣。

如果小朋友不可避免的要和其他小朋友相处,例如:在幼儿园或托儿所,尽量给孩子随身带一个能咬的小工具,别在孩子的衣服上,帮助孩子了解可以去咬磨牙棒,但是不能去咬别人。

5,做示范

给孩子做示范还是很重要的,教孩子怎么与其他小朋友和平相处。例如:一个18个月的小男孩与另一个年龄相当的小男孩,因为抢一个火车头玩,其中这个18个月的宝宝直接伸手打人。

这时作为家长,应该用语言和示范动作教他。“你是不是也想玩这个火车头?我们可以等其他小伙伴玩完了,我们再玩,但是你不能打人(这时语气要坚定,最好让孩子看着你的眼睛)。”

或者说“如果你真的很想玩,你可以拿其他的玩具跟他换(这时你需要拿一件玩具,做示范)。”

孩子出现“攻击行为”,不要害怕,对付熊孩子有妙招 第4张

要注意的事情

家长一定要理解孩子的发育过程,很多时候孩子犯错误,家长才去的“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是毫无用处的,孩子根本无法理解。他们只能够通过“感觉”来了解这个世界。

由于心智发育程度的限制,幼儿可能无法很好地领悟“不可以打人”、“不可以咬人”之类的道理,所以,还是要劳烦家长们细心照料啦。

宝宝呵护
生活护理
急救措施
体检免疫
母婴资讯